第205页

于大伟调整了自己的思路,除了关注老师眼里家贫的优等生,也把注意力放在女生,和早先学习用心人也聪明、因为种种原因失学的孩子身上。尤其是那些失学的孩子,在他家访的过程中,数次感动了他。

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说他特殊,因为这个家庭,只有三个孩子。父亲因为无钱寻医,早早去世,母亲改嫁,新家庭不肯接收三个拖油瓶。三个孩子都是要强的人,哥哥姐姐只有十多岁,他们找到学校,求学校收下他们的弟弟,“我们不能都当睁眼瞎,让我弟弟上学吧,学费,我们攒钱,将来一定还给学校。”懂事的弟弟拉着哥哥姐姐的手,“我保证,一定考第一,考第二,你们就开除我。”

从老师嘴里听说了这件事,于大伟特地跑了一趟。那真的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口猪,“姐姐每天都割最嫩的草给猪吃,哥哥说,等猪长大了,卖了钱,我们就把学费给交了。”叫徐笑的孩子,笑的一脸认真,他说,再开学他就读三年级了,他一直都考第一,晚上回来,他就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教给哥哥和姐姐,“哥哥说,笑笑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要上大学。”

……

于大伟把这家三口,都划到了助学名单上。

他一天到晚在外面跑,人黑了也瘦了,脚上磨出了水泡。回到家,母亲给他烧热水泡脚,一边心疼的埋怨,“都要开学了,你还不收拾收拾回学校?老在外面跑啥?”

于大伟笑笑,不说话。父亲蹲在门槛上抽汗烟,“娃做的一定是正经事,他什么时候让咱们操过心?你多余的唠叨。”儿子脾气倔,刚回家那些日子,整天闷着头干活,不爱说话,他现在书读的多,懂的道理也多,儿子有心事,他做爹的也不知道怎么劝解。后来儿子许是自己想通了,脸上也有了笑模样,虽然整天里早早出门,到晚上才回家,可人显得很有精神气。

“妈,我在做正事,忙完了我就回学校,不会耽误学业的。”

于大伟安抚了父母,跑前跑后,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帮扶对象。

他跑县城给大山打电话,说明了大概情况。

“我和小洁想出的主意,给你添麻烦了吧?”大山有些抱歉。

“不,该我说谢谢,谢谢你给了我们这里许多孩子一份希望。我也很高兴能尽点力,大山,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具体情况我回北京跟你说。”

“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于大伟算了算时间,“可能得迟到三四天吧?你帮我跟老师请几天假。”

赶在孩子们开学前,大山把钱汇了过来。

于大伟依着自己记下的名单,一家一家上门,把钱送到了各人手里。他和大山商量:为了避免一些意外情况发生,不一次性把钱送完,宁可折腾一些,一个月一次分开,把钱汇到他们手里。

于大伟细心的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份档案,把个人的情况记在资料里。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大体估算出一个孩子的日常用度,再把家长和孩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这钱是用来负责孩子上学的开销,并且包括了他们的生活消费,如果孩子失学,他们就停止汇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