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宠辱不惊的模样又惹来一顿赞叹,京里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卫家得了这么一个好媳妇,聪明能干,家宅和睦,媳妇,娘子,主母,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恰到好处,让人挑不出一分的错。
往日,每到这个时候,孙氏只用享受众人的夸奖就好了,但今天,总有一根刺,在她心里,时不时扎上一下,让她不由自主地让余光围着阿窈转。
大家都把话题集中到她身上的时候,阿窈正溜到不起眼的角落,一个人塞了一样东西给她,咬耳朵说了几句话,阿窈好似红着脸啐了一口,
正在这时,孙氏忽然喊了一声:
“咦?杨大奶奶去哪儿了?”
阿窈刚要把东西揣到袖子里,所有人的目光就都看准了她。
“松子,三郎那有什么事吗?”崔氏一看正是在外面跟着杨岑的人,一下子紧张起来。
松子本不想说,看崔氏想歪了,只得笑回:“太太放心,并没什么事。是大爷怕太太和奶奶吃多了酒,让我送些解酒丸来。”
崔氏放下心,笑道:“这孩子.....整天就会瞎操心!”
众人也都一哄笑了,七嘴八舌赞道:“三公子越发知事了。”
孙氏心烦意乱,旁边的通房小心翼翼叫她几声,孙氏便回头,冷着声正要说话,忽然看见这丫头畏畏缩缩的眼睛。
她猛地回头,阿窈也跟着众人笑,杏眼明媚,顾盼神飞。
孙氏呆坐在那里,好似被冰水浇透一般,冷得打起抖来。
第119章 听戏
英国公府的西跨院有一个戏楼, 名字气派,其实不过两层,对面也有一座听楼与它相对, 看台就在这儿。
炭火烧得足足的, 中间用棉帘子隔着,一边小姐太太,一边少爷公子,虽然同在一层, 却泾渭分明。
越到冬天, 人越是懒得出门,因此京里的戏班子比平时更忙, 除了日常节庆和生日,还有想在家里听戏解闷的,没有加班, 就都从外面定。
国公府定的这个班子在京里数一数二, 既有会昆山腔的,也有精通秦腔,京腔, 弋阳调的。崔氏提前了许多天才订到。
“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似这般民安泰乐滔滔,在华胥世见了些人寿年丰,也不似清时妙......”(1)
这会儿上头的人在唱《天官赐福》, 一露面, 醉花荫刚开了嗓子,就引得人都喝彩。
“这是弘乐班里的头角, 身段好,嗓子更妙, 锣鼓管弦太热闹,倒显不出来了。若是让他不装扮,唱一首清曲,那才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