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琰的即位,没有任何的波折,顺顺利利的成为了大唐新君主。
皇帝去世,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繁杂。
因为家国大事,不可一日不处理。
故而历代君王在身后事的处理上都很随便的。
李隆基去世后的第七天就出殡了,军国大事,不受丧礼的影响,寻常闲务,也是照常进行。
裴旻尚书令本就是文臣之首,而太子继位,辅政大臣的身份跟着生效。
这庙堂之上,裴旻更是一家独大。
尤其是李琰,他有些碌碌无为,对于军国大事并不上心,任由裴旻施为,恰是因为如此,唐王朝皇位的过继一点动荡也没有。
这个时候的朝政,有点像《尚书·武成》里的记载的那样: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意思就是垂衣拱手,毫不费力,表示统治者什么都不用做,却能使天下太平,这是无为之治的最高境界。
儒家圣人称道的政治环境,无形中在此刻实现了。
李琰什么都不管,军国重担都压在裴旻身上。
而裴旻武有王忠嗣、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一大票的武将为后盾,文又拉拢了宋璟、张九龄、杜暹、王晙为党羽。
源乾曜是和事佬,对于裴旻唯唯应诺,李元纮自顾不暇,哪里敢忤逆裴旻?
唯一能与裴旻叫板的李祎也为裴旻的人格魅力折服,尽心尽力的处理着长安京畿的军制改革。
这种局势下,裴旻几乎等于是唐王朝的无冕之王,军政令由他一言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