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页

诸葛亮不到,刘备就不会行托孤之事。

以谁为尊,这是关系整个国家命运前程的大事。

李隆基第一个叫到裴旻,目的用心,显而易见了。

“臣在!”

裴旻带着几分伤感的作揖,声音低沉。

“免礼!”李隆基轻笑着:“你我君臣相交近乎二十年了吧!”

裴旻苦涩地说道:“臣十七岁入京,今年已经三十七了,二十年不到一点!”

“是啊!那时候朕只听过你的名字,却没有机会……不对……”他突然笑道:“二十年前的曲水流觞,朕见过你,只是你没有见到朕。朕当时就想邀你上船会晤,只是身旁多是姑母的眼线,未有轻举妄动。朕对你印象极佳,早有收为己用之心。现在回想起来,足见朕的眼光还是不差的。我大唐有今日之盛,爱卿当居首功。”

听到李隆基说及往事,裴旻更是苦涩道:“陛下贤明圣德,臣不敢居功。”

李隆基看着年富力强的裴旻,心底也有些欣羡,可到了这一步,与其哭哭啼啼的等死,不如看开以全身后之名,故作坦然地笑道:“你若不敢,在座的诸位更加无人敢了。”他说到这里,一脸肃然:“武威郡王裴旻智勇兼备,有太公望之才略,更兼周公旦之大德,特加封爱卿为尚书令。太子琰年幼,难以担当大任,朕将太子托付爱卿,希望爱卿如太公、周公一般,辅佐太子,护我大唐万世昌隆!”

第八十章 双王辅政

李隆基话音一落,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尚书令!

连向来充当和事佬的源乾曜忍不住一阵心悸。

至于李元纮、宇文融更是面无人色了。

尚书令一职始设于秦朝,主要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西汉沿置。到汉武帝时期,为限制相权,用尚书令处理天下奏章,逐渐使其成为处理中央政务的主要机构。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更重,朝廷政事一以委之,而三公虽然地位尊崇,但已沦落为坐而论道的角色,不再承担具体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