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页

“谢国主!”汪忠臣流着眼泪道。

赵诚看了看赵松道:“我儿如今已经长大,虽仍年少,但应独当一面,替孤去秦州吊唁一番,表彰陇西公之事迹,让英灵风范长存于世!”

“是,父王!”赵松点头道。

“至于陇西公之职位,就由汪忠臣袭其职。”赵诚亲自将汪忠臣扶起道,“望你不要辱没了令尊在陇右的名声。”

“国主放心,臣不敢有负重托。”汪忠臣重重地点了点头道,再一次叩拜谢恩。

“去吧!”赵诚挥了挥手,让汪氏三人立刻上路。

何进望着汪氏及赵松远去的背影,若有感伤地说道:“陇西公若是在天有灵,也一定会对国主感激不尽。他以巩昌降于国主,一转眼就是十多年,若不是国主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恐怕死时就不会有如此荣耀。”

“国主胸怀坦荡,从不视归附者有亲疏,一旦归附,即视之为臣子。陇西公自不必说,臣亦是如此,近者河北群豪,哪个不是如此?”郭德海亦道。

“二位不必如此说,孤能有今日,绝非一己之功也。”赵诚道,“别人待孤为君,孤必视其为臣。换名话说,臣似臣,君如君也!孤若无一国之君的模样,何必苛求臣有臣子之心?”

帝王将相其实是一体的,赵诚首先对自己严格要求,这才能积聚一大批贤臣良将为自己效命,若非如此,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有明君,大概才会有真正能够发挥所长的贤臣良将;也只有拥有一批贤臣良将,才能让明君得偿所愿,成就一番事业来。

郭德海说他不视臣子有亲疏远近,这有些过誉了。在赵诚的心中,那汪世显远也不过是金国的边陲守将,只是不得不降于他,赵诚不会因为他是不得不降而低看一等,但汪世显在他的心中绝不会跟何进等人一样重要。凡是真心臣服于他的,赵诚也有足够地胸怀去包容,决不会漠视臣子的功劳,这在别人看来这值得赞誉,在赵诚看来,却是理所当然。所以河北曾经拥兵自重的豪强们,短短几年已经无人再敢违背他的旨意。

“国主圣明!”何、郭二人果然齐声说道。

“孤今年三十有七,虽然正值壮年,然孤这一生恐怕总是与征战脱不了干系。”赵诚道,“人总有一死,史迁说,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孤但求此生不虚度年华,譬如耶律晋卿,能有一番事业者,也不过这十余年。”

“臣若不是幸遇上国主,怕也不过是一孤魂野鬼。”何进自嘲道。回想往事,何进思潮起伏,他认识并跟随赵诚业已二十余年,何曾想过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与成就?

“所以,孤将请丹青妙手韩三半为诸位功臣作画,将诸位的肖像描摹,供在凌烟阁上,供世人及后人膜拜。”赵诚道。他这既是为了表彰功臣们,其实也有自己虚荣的一面。

“这样,郭氏恐怕就有两位名列其中了!”何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