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那是元某年少时所作。不过是游戏之作,少年不识愁滋味罢了。”元好问淡淡地说道。那首《摸鱼儿》是他16岁时赴并州赶考时写的,因途中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逃脱地雁悲鸣不止,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非常感动,从猎人手里买回了那只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边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即兴感怀写出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当年他是何等的年轻,过着是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然而在他21岁之后,却见到无数烽火、流血与满眼的疮痍,写的最多的却是丧乱诗。大有杜工部复生之势。

“呵呵。”赵诚轻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也,譬如你方才所作之‘兴亡谁识天公意’之语。若天公决定着天下地兴丧,决定士农工商的存亡,我等何必逆天?本王敬天却不信之,只信手中的刀箭,只有刀箭才能护得天下苍生,只有刀箭才能让敌人避我于千里之外。人定胜天也,若是一国有亡国之迹,将所有的罪责全归之于天,则人主无罪乎?崔立辈亦无罪乎?”

“国主若是如此自负,为何还要让我等手无缚鸡之力的儒士同归呢?”刘祁问道,“刘某观国主也是仁君,贵军对城中百姓秋毫无犯,为何与我等书生为难?”

“本王是为你们好,若是某天有人再一次杀到汴梁城下,诸位能杀身成仁吗?”赵诚反问道,“诸位若是因兵祸而亡,虽求得己身之仁,却也只是名节得保,于世并无多大益处。”

刘祁等人默然,他们连崔立之徒都应付不了,何谈为皇帝尽忠的勇气?虽然皇帝仍在,但他们已经将自己看作是亡国之人,有屈辱与痛苦之心,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不过,他们瞧赵诚有些得意的神情,却又像是想用他们为官地模样,都有了不为赵诚所动的打算。

强扭的瓜不甜,赵诚可没有让他们立刻为己所用的打算,他准备将他们全送进贺兰书院里去,整个贺兰正缺少这些儒士。所谓文治武功,一文一武不能偏废,他可以招到无数沙场奋战的勇士,但治国牧民之文臣却是极少。

“传我军令,全军开拔!”赵诚挥了挥手。

一时间,麾下两万余儿郎怒马狂奔,尘土飞扬,很快将汴梁城甩在了身后。随行地还有金国宗室包括太后、皇后在内的十几位“人质”,还有无数的金银财宝与皇家实录典籍2。

乌古孙仲端站在汴梁城上,目送着一群还算“知礼”的强盗远去,胸中满是惆怅、痛心与伤怀。而王若虚与元好问等人却只有伤感,碧空如洗,尚不到大雁南飞时,唯有断肠人远离故都乡土,沦落天涯。而贺兰国王赵诚自始至终未入汴梁城一步。

黄河边,潼关上。

巍巍雄关头枕着大河滔滔地奔流,看尽天地变色风云变幻,仍静立不语。汉军及契丹军马步军万户宋平正召集手下众人商议军情。

他的面前摆放着一份邀战书,这是刘黑马之命送来的战书。贺兰军的游骑屡次在河东出现,刘黑马对蒙古人死忠,又担心贺兰军欲染指晋南富庶之地。他独立难支,所以他一边在晋北整军备战,择日南下,一边试图凭潼关天险而守,邀潼关宋平部,两方夹击,将贺兰军阻隔或歼灭于关河一线。

刘黑马建议宋平与他联手,将辖下的平阳府兵马都总管李守贤与河中府征行万户奥屯世英的兵马聚到潼关。加强防守,自己则领兵南下,欲拒河而守。

宋平收到刘黑马这封书信,就将书信在手下众人面前公开展示,众人都忐忑不安。贺兰国王已反地消息已经在潼关内外传播开来,这里所有人也都知道蒙古已经遭到了重大的打击,连可汗都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