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厉点了点头,说道:“然也!所以臣以为,莫如联合一国削弱另一国,共分其地!”

“那不知依先生之见,该联齐伐楚还是该联楚伐齐?”魏王问道。

“臣以为,伐齐不如伐楚。一者,楚国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却不敢死战,一战即溃。原因盖莫乎楚国宗贵醉生梦死,压榨百姓,百姓莫不大失所望。民心既失,谁又会为国家死战?!二者,齐国善战,田单虽然去位,但声威犹在。以燕国之强,近乎亡齐,然田单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魏国再强,也没有燕昭王时的燕国强大。魏国若是倾举国之兵而伐齐,田单必然领兵反击,魏国伤亡怕是很大。三者,齐国紧邻燕、赵,楚国只与魏、齐接壤,而不和燕、赵相邻。魏、齐伐楚,得寸既为己之寸,得尺既为己之尺。魏、楚伐齐,燕、赵必然寻机略齐,到时魏国得到的齐地必然不多。”

眼见魏王心动,苏厉继续蛊惑道:“如今,燕、楚两国伐齐,齐国不能久挡。臣从临淄来的时候,听坊间传闻,齐国有意割让陶郡之地,以和魏国联合伐楚。臣私下以为,这是魏国千载难逢的良机,王上若是错过,必然追悔莫及!”

魏王大喜道:“齐国真有此意?”

当初秦国与山东诸国交恶,齐、魏两国趁势平分了秦国的陶郡。陶郡的富庶可是甲天下的,如果齐国愿意交出剩余的半个陶郡之地,那无异于得到三倍乃至五倍的土地。此大利也!魏王怎能错过呢!

苏厉微微点头,回道:“臣以为此事应该无虞!王上若是答应帮助齐国击退楚国,一起攻打淮泗之地,齐国必然感激涕零。这小小的半个陶郡之地和齐国的安危相比,算不上什么!和地广粮多的淮泗之地相比,也算不上什么!”

魏王大笑道:“善!寡人这就派遣使者前去游说齐国如何?”

苏厉笑着摇了摇头,回道:“臣以为齐国几日后就会派遣使者来大梁,王上静观其变就好!不过,王上倒是可以现在就集合大军,屯兵魏、楚边境。如此,齐国一旦献出陶郡,魏国可以立即出兵!齐国势必敬畏魏国出兵之迅速,楚国则以为魏国君臣一心、政令畅通无阻而恐慌。如此,天下莫敢小觑。这淮泗之地,魏国取之,易如反掌!”

“就依先生之见!”魏王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只要自己得到齐国的口头许诺,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了。现在就屯兵,到时候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淮泗之地自己可是垂涎久矣了,自己拿了齐国的好处,自然就要与齐国消灾。

“来人啊!去给寡人取两百金!寡人要赏赐给先生。”魏王说完向身旁的内侍吩咐道。

“喏!”内侍领命而去,不一会就有一个装满金子的盘子递过来。苏厉也不推辞,直接就接受了,然后以为魏王打探齐国消息为由,主动请辞。不过,出得大梁城,在确定没有人跟踪自己后,苏厉却是径直往郢都的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赵国,邯郸。鲁仲连静静地望着平原君,等待平原君的决断。他有百分百的信心,平原君一定会答应援救齐国,虽然理由只有一个。

平原君心里面犹豫再三,还是不得不承认对方说中了自己的软肋。如果真的像鲁仲连所说的,齐国在燕、楚两国的围攻下,割地求饶,亲近燕国。那么燕国的势力就将进入中原,赵国就会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我现在就为先生引荐王上,如何?”平原君赵胜作揖道。

鲁仲连微笑着颔首,道:“固所愿,不敢辞耳!”

入得王宫,平原君引荐完毕就退到一旁。赵王对颇有贤名的鲁仲连有所耳闻,也大致知道了对方的来意。不过,赵王可不想援救齐国。赵王的性格想来是睚眦必报,齐国要不是占领了安阳,赵国又何必出兵,赵国不出兵,邯郸兵力又怎么会空虚,邯郸兵力不空虚,又怎么会败给韩国有割地之耻!在赵王看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齐国!赵国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攻打齐国,就已经很是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