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宋毓堂刚说了半句,户部尚书已经回头厉声斥责道:“你还敢妄言!胆大妄为的家伙,不知道天高地厚,在皇后娘娘面前高呼小叫,胡言乱语!也不看看有没有你说话的份。”
说着向上磕头:“请娘娘下旨,将宋毓堂拖出去廷仗!臣管教不严,愿领责罚。”
皇后半天没说话。
宋毓堂就算是胆子再大,被顶头上司一再的呵斥,现在也不敢说什么了,磕头伏地。
金銮殿上于是安安静静的。原本那些准备开口反对的,被半路杀出来的愣头青宋毓堂给破坏了,谁也不会现在站出来,说出和宋毓堂一样观点的言辞了。
所以,不但是邓荣生这些人心里冷笑,就连和宋睿或者以前的镇国公,甚至于以前的安国公有关系的,隐隐站在宋睿这边的人,心里都摇头。
年轻冒进,不知道天高地厚。
越绣宁等大臣们都战战兢兢起来了,这才冷冷的开口:“设立官塾让百姓们读书,这是国策。读过书才有学识,看得懂书籍,明理,为朝廷科举选拔官员打基础。皇上才能够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她冷冷的扫着大臣们:“你们所有的人能站在这里,全都是因为你们读了书考了科举,才能晋身仕途的,可见,你们所有人都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同样,你们心里也清楚的很,对一些所谓的下九流行业的限制,是为了什么。”
“朝廷里人才多了,自然会建议很多开明的政策,兴盛九州,富裕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基我大周朝的千年盛世。皇上定下这个国策,本意就是如此,如今正是按照此等国策深入规划,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剔除,方便的依然是用人唯才。”
说到这里,又停顿了半天,才冷冷的问道:“你们谁还有意见?”
大臣们哪里还敢有意见?
皇后娘娘一顶顶的大帽子扣着,谁要是有意见,就成了不尊圣旨违抗国策了,再要是多说两句,说不定祸国殃民的帽子都要扣下来了。
现在大臣们心里才恍然大悟了。皇上和皇后这是设了个局啊,之前修建官塾,没人反对,因为大家谁都没想到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碍不着自己什么事,皇上又想做这件事,那么大臣们自然是不会反对。
反对的就是户部,怕花钱。
但现在皇后将清除规制甚至一些还牵扯祖制的跟国策联系起来,谁要是反对那就是反对国策。就算是想说话的人都不能这时候说什么了。
越绣宁又等了半天,看见没人说话,这才道:“都没有意见了?没有意见,就下去将所有牵扯的规章 法规进行修订,此事交给都察院、通政司和翰林院一起修订,给你们半年的时间,今年底需交出来合理的修订案,如果有误,三部的长官全部裁撤!”
话音一落,都御史、通政使和翰林学士忙出来领旨。
吴泽和高北辰心里头都在叫苦,皇后娘娘怎么翻脸不认人呢?如此的严厉。
而其他的大臣们一看,皇后将这件事交给了都察院,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一定要办成,年底修订好,这是明年就要开始实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