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田间论学

“大唐识字的人其实并不多,但只要当今陛下想,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识字,并且参加科考。”

李辉指了指一旁田地里的那些正在欢快大笑的孩子们,“他们和皇子之流相比并不差什么,他们错就错在投错了胎啊。”

这句话李辉也想了许久,这个封建社会里面,有的人一出生这一辈子就注定会轻轻松松走到别人无法企及的位置,有的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这一辈子他都只能在眼前一亩三分地苟活着。

最好的方法就是种地到老,然后老死。

运气差一点的,就病死。

再差一点的,遇到战乱,成为壮丁,上战场战死,这样还能混个抚恤,如果还有家人,至少有的赔偿。

最差的就是,生下来就是贱民,无论这一辈子如何努力,你都是贱民,无法改变你所处的阶层,也无法让你自己的孩子离开那个泥潭,如同齐平那些手下一般。

或许有人会说,还有更惨的,刚刚呼吸没几口就病死的。

这句话竹叶青就问过,李辉当时告诉他,这些人极为幸运。

人活着一辈子充满了坎坷,很难的,没有开始,就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幸福。

眼前的这些孩子们是大唐之中最幸运的一批,他们比起其他年幼的孩子更早地接触到后世的教育,他们也避免了早早成为农田里的人力牲口的结局。

“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最起码对他们来说便是如此!”

穷文富武,李辉一开口,陈洗象就心领神会,当年家中也不算太差,但依旧没能让两个孩子一起考科举,原因就是陈文武体格较好,在那个战乱年代,适合习武。

从小花费巨大,结果遇到了乱世结束。

好不容易考个武举人,依靠聪明才智进入了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