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整理着各府的户籍册,现在二月,夏税是六月征收,这四个月的时间,唐林想要让各府重新定户籍等级,并且按照格式记录。
而且趁此机会,也能统计一下宁朝还有哪几个下县、中下县,趁着国库有银,齐尚书还大方的时候,可以帮扶一些。
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奏章上,首先各府户籍册按格式录入,每一县都要分开,其次按百姓的年收入进行划等,最后根据户籍册里各县的等级人数,制定相应的政策。
唐林先将奏章交给吴尚书,吴尚书见了点点头,说道:“兼之,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各府的官员可不会按你的想法来,特别是户税划等,到时候瞒天过海,我们也无从得知。”
“下官明白,这些事情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多多核实。下面的官吏就算想动手脚,那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百姓能因此受益,此策便算成功了。”唐林说道。
“也对,这个户籍册的样式不错,这样一来他们能在人口上做的手脚就少了,朝廷这边也能清楚各府有多少人,将一户拆分成几户的行为可就不成了。”
吴尚书点点头,在奏章上盖上章,呈交给官家,官家盖章后,那么这件事情就可以下发下去。
对于清查户口一事,不仅是吏部,户部更是关心异常,这个可是关系到每年税收的。
所以吏部和户部都派了官员到各府,特别是金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他们几乎年年都要出去,而且金部的人也是最多的,吏部就没有这么多人,只能派官员去几个主府。
吏部忙得如火如荼,而泰安帝这边也查到了让他寒心的消息。
自从知道纪黄启打算向太子动手后,泰安帝就派人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就连和妃那里,他也没有放过。
其中最大的可疑之处就是他们如何知道太子虚不受补?这件事情,也只有翰林医官院的医官们能得到些消息。
当然绝不可能是医官使,若真是医官使,他们也不会绕这么一圈,最有可能的是下面的医官。
如此顺藤摸瓜,泰安帝自然就发现了他们密谋,听到下面人来报说和妃已经拿到了药时,泰安帝努力平息自己的怒气,他倒是想知道若是自己一直不过去,和妃会不会将药端过来让他吃下。
至于四儿子那边,他早已提醒过了,太子、定郡王、然后是自己这个皇帝,好个王家,纪黄启可真是个好儿子呢!
王家世代住在永熙府路,永熙府的知府是泰安帝的心腹,应该说自从王氏女进宫后,历任的永熙府知府都是他的心腹,这步棋他准备了许久,没想到最后还是用上了。
泰安帝送出密函,让他们盯紧了王家,一旦上京府这边有消息传出,就立刻拿下王家,谋逆大罪,那些世家为了面子名声也不敢为王家求情。
宁朝的世家,泰安帝盯了许久,还未登基时,他曾到别地救灾,至此了解了世家之害。
世家子弟有好有坏,其中也有真心为朝廷办事的,但是在触犯到世家利益的时候,这些臣子也会反咬朝廷一口,在他们眼里家族大过宁朝。
所以泰安帝对世家一直都有戒心,鼓励寒门弟子,重用寒门弟子。对于世家子弟,他会先观其品性,看看他们对百姓是否有怜悯之心。
也不要求他们仁爱或者感同身受什么的,只要心中有几分宁朝和百姓就好。
世家子弟自小锦衣玉食,住在各地最繁华的地方,从未真正看过百姓的生活,不过也有少数会几个知道百姓疾苦的,像这样的,泰安帝才会委以重任。
不论寒门还是世家,一家最多三人有重要差遣,其他的都是闲职或者不怎么重要的差遣,他不想面对,某家死了个长辈,然后大批官员丁忧的场景。
这也是那些世家最不满的地方,他们都能感觉到泰安帝在打压世家,但并不觉得自家有何错,家中子弟优秀能考中进士,却只能得些闲职。
如今科举难度日益增大,除了要和别家子弟争,还要和寒门子弟争,进了朝堂后还不得重用,这太过不公。
泰安帝看着眼前的和妃,也算难为她了,竟然过了五天才过来,看着放在旁边的汤,泰安帝自嘲一笑,也对,本就没什么情,利益相关罢了!
轻轻挥了挥手,外面的侍卫就进来了,随行还有擅长辨别医药的医官,而和妃的宫里也有人过去搜查了,人赃并获,无可抵赖。
和妃看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从始至终这就是一个套,泰安帝一直知道,甚至于,这件事就是他引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