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东来苦笑,“组织上向我了解情况,我说的都是实话,可是在我看来那些实话没有什么问题,可组织上把我交代的内容和一些具体事件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有所倾向。最终,组织上给长锦和楚菁都定了叛帼罪、间谍罪等等……”
云画大约能够想象到薄东来指的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假设陈长锦和楚菁都没有叛帼,这是前提,但是有人诬陷说他们叛帼,还给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这个时候组织上找薄东来去问话。
举个简单的例子,组织上问薄东来,楚菁的外语是不是很好,薄东来实话实说非常好;再问楚菁是不是对时局很敏感,是不是会关心海对面的情况,薄东来也实话实说是的。这些都可以解释,可是放在疑似特务的楚菁身上,只会让人觉得她果然就是特务。
再比如,询问薄东来在对樾作战的那次行动中,陈长锦是不是提议在某个位置发动攻击,薄东来同样实话实说地回答是的,就是在那个位置,行动小队的人几乎全军覆没,这其实就是判断失误或者是巧合倒霉,可在组织调查者的眼中,这就是陈长锦故意设计的,不然为什么会那么巧就落入敌人的陷阱?为什么会那么巧死了那么多人,就剩下他们几个人没死?
类似的很多问题,尤其是陈长锦和楚菁出错的地方,确实很容易被组织上联系起来利用起来,作为两人叛帼的证据。
因此,并非是薄东来说了实话就没事儿了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问题,带来的结果极有可能截然相反。
这个道理云画懂,薄司年更懂。
薄东来的回答绝对不会是故意陷害陈长锦的,可是偏偏组织上怀疑陈长锦和楚菁了之后,那么任何问题任何答案,都会成为作证。
薄司年死死地抿着唇。
“当我知道组织上约我谈的东西并不是为陈长锦追加烈士所用,而是为了调查陈长锦是否被策反是否叛帼的时候……已经晚了,案子性质已经定了,甚至都已经在全军通报了。”薄东来的脸上闪过了一抹苦涩,“我根本没想到,我的回答也会成为他们给长锦定罪的证据。我当时很生气也很着急,我去找上级领导,甚至去找司令员……可是,在那个年代,又是如此敏感的罪名,组织上还说有别的证据……最重要的是,当时负责这一块的那位领导,都已经签字,认可了调查结果……我什么证据都没有,只凭我对长锦的信任,根本无法为他翻案。”
是啊,组织上调查了那么多,有证据有证词,甚至就连当时的大佬都签字确认了案件的性质,薄东来有什么?他什么都没有,他只有自己的本心,他认识陈长锦,他熟知陈长锦,他也信任陈长锦,他不信陈长锦被策反,不信陈长锦叛帼,可是,证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