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的土地要等到五月以后小麦成熟以后,不像沈家庄走在了前列,在去年开荒用地上直接种植草莓的。

沈家庄的大棚忙着育苗,根据各村的土地规划情况开始正式接收各村预定草莓苗和葡萄苗,以供应各村的需求。

沈家庄的村长专门来找沈冰月,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虽然育苗挣钱,可是要是咱乡大规模种植草莓和咱们培育出来的葡萄新品种,那量多了就不好卖了啊,价钱也会低啊!”

村长这么说,可不会当着赵运达的面,不然要是让公社知道了会被扣帽子的。

但在沈冰月面前就可以提出来,毕竟沈冰月是沈家庄人,即便嫁出去了娘家还在沈家庄,算是利益共同体。

沈冰月笑道:“村长,我们的草莓种植是和省城农学院合作的项目,赵运达同志早早就把实验的具体情况报给省城农学院了,省城农学院将会在全国铺开草莓种植技术,要大规模的种植以供应市场,我们乡别的村不种,别的市,别的省也会种,如果我们乡镇规模种植,以后各地的订单都会倾向于种植总量大、质量、品种都好的地方,规模效应嘛,要是一个地方的产量高,自然会吸引很多地方直接来采购,我们其实只需要把品牌打出去,让人家一提起我们乡,全国都知道这是个草莓种植基地啊,这里的草莓又好又多,别的地方比拟不了就行,所以沈家庄的试验田要继续改良品种,反正省城农学院有补贴,我们不需要花费多少钱的,这才是关键所在。”

村长觉得这话说得有理,你控制不了别人进步的脚步,只能努力让自己做到老大的位置,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各村要种植草莓,公社觉得采取大棚种植模式最为稳妥,一次性投入盖大鹏,终身受益,晚建不如早建。

规模大了,赵运达和沈冰月不可能再手把手的教授了。

各村村长都跑到沈家庄定下了有经验的村民去指导怎么盖大棚,怎么种植草莓,沈家人是最早订完的,剩下顺序就是三队,再下来就是本村参加过草莓种植的主要劳力,大家都可以挣到格外的指导费。

沈家庄人都高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