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开门下午关门,就算是地方好,最多一个月赚利润3两左右,再除去父子俩的日常开销还有儿子读书的费用,碰上最好的一个月攒下来的钱不过1两多点。
容秋诧异,“爹,这咱们两个月白赚,你还笑的出来?”
容父没搭理这个问题,只是说道:“今年第一年,我会带你一样样去买,等下年这些节礼你就得一个人去买,知道吗,毕竟是你念书上学堂,买东西可得货比三家,关键东西还得比比,这里面的学问是在四书五经里学不来的。”最后一句话充满了骄傲。
容父真觉得在儿子面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是是他老子,而是吃的米比他吃的盐都多,这些处事方法,可都是自己一次次磕碰着摸索出来的,可是他并不想儿子有同样的经历,只要按照自己所画的宽敞大道上走,少些弯路,心里甚慰。
容秋默念着计算这些东西买下来至少得2银子,2千个铜板呀,其中一小坛清酒最贵。
此时酿酒是用白花花的大米、糯米,风调雨顺百姓都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两碗,最低低低等的一小坛浊酒都得200文钱,清酒档次好点中等偏下,大小坛是800~600文不等,这就1两银子。
说是大坛子,两个手也能围拢抱起来的那种普通瓷坛。
若是过年还得添加两样,鸡和鱼,其实大户人家送节礼,这些东西不仅翻番,点心、新鲜水果等都是成倍数的,容秋说的只是最低等、至少必须给的底线。
作者有话说: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
《诗经》《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古代书籍,百度资料
第29章
容秋的印象里中秋节就是一家人团圆吃月饼的重大节日,与过年相比也不逊色,但那是上一世的元朝才出现月饼二字,并且形成中秋吃月饼的惯例。
而这一世的大齐还没有出现月饼自然也没形成习俗,前5年都没有这个步骤,中秋节的下午容父都会回村跟奶奶和自己一起吃顿团圆饭,大户人家会燃灯、放烟花,通宵达旦赋诗玩乐,百姓就只赏月,毕竟看圆月不花钱。
倒是有唐朝兴起的胡饼,就是用芝麻、胡桃仁、鸡蛋、猪油、糖等为馅儿的烤饼,其实就是馕里加了馅,超级大,后来演变成巴掌大的月饼。
不过这材料超级金贵,一个胡饼的价格数百个铜钱,也就大户人家才置办或自己做,所以百姓家根本没有吃这个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