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一百二十四盏茶

京城,国公府。

老夫人因着每年中秋过后都会去山上拜佛求经,所以就带着三房和四房的一同过了去。往年不过两日的功夫也就能做完这些,但今年大房的温檀眼见着就要有功名,老夫人也不愿留在府中等着京中贵妇们来道喜,所幸就想在庙中小住躲过去。

没想到这一回来,长孙的六礼都快过完了,倒气的她心头堵得慌,好几日都下不来床,整日里念叨着老公爷没把她当人看。但这话几个儿媳又没人敢接,只得让家中几个小的轮流来哄。

至于京中那些传言,说实在的倒叫她心里舒坦不少。她本就不愿让长孙娶上什么能干的媳妇,只不过就是长孙的姻缘没能在自己手中拿捏,这才不喜这江家女,但要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她自然是乐意的。

而现在的善燕堂倒显得颇为热闹。

三房的柳氏对此事颇为感兴趣,长孙媳妇儿在国公府的分量还是极重的,虽然大房的两个没了,但长孙一直都是老公爷的心头肉,京中的那些传言她倒是也听了。虽然是些小姑娘们传出来的闲言碎语,但温檀确实在昆山县是住在县衙的,那些流言只要在背后加以润色一番,就能成为旁的。

不过这长孙媳妇儿的名声她却没想着破坏,若是名声太差从而悔婚,倒是有些得不偿失了。只需要往好了夸,到府中什么都不会,在这京中的名声自然而然就臭了。

毕竟小门小户出来的姑娘,眼皮子浅,勾搭上了国公府的人还要自己做生意,想来也没多少本事。

“母亲,等阿檀娶了媳妇,老二家的是不是就要将管家这事儿交给长孙媳妇了?这些年来自从老大两口子没了,管家的事儿父亲就一直让老二家的管着,如今也应该放手了才是。”

老公爷位高权重,虽然这些年来不怎么上朝了,但逢年过节收到的礼品赏赐不计其数,更别提这超一品爵位的俸禄,家中库房不知有多少金银财宝。但老太太生的三房和四房,真真是半根毛都摸不着,都得看老二家的心情,但这人又是个节俭的,除了每月的银子,也就逢年过节才能得个一点半点儿。

世人都尊称老太太为国公夫人,但也就是面子上的事情,续弦拿不到实权,京中谁不知晓?这么多年来,中馈这事儿一直是老太太的心病。

老太太听了这话沉思了几分,随后开口问道:“长孙媳妇儿你们可派人打听了?万一是个厉害的,这管家的权力真交她手里,无异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柳氏闻言赶紧给她递上了一盏茶,“我让人去问了之前去了昆山的下人,那江家女原本是个知县之女,如今父亲的官职还是今年升的,指不定和父亲有关。听说母亲早亡,也就是和姐姐相依为命,家里人口简单的不得了,自然宅中之事不通,这些日子还忙乎着赚那两个铜臭,没什么大的本事。原本还与赵慎的孙女一同待了段日子,但琴棋书画就没什么太拿手的地方,自然是个好拿捏的。”

待说完这话后,她又似献宝般的将调查到的书信交给了面前的老太太,面上又是十足的得意。

老公爷若是不愿意将管家的事情交予三房四房,这长孙媳妇总要看重的吧?江家女这般的,吓唬吓唬也就不成事儿了,到时候还不是随便她们摆布?

“母亲若想要日子过得舒坦些,不如现在就和父亲说了,到时候省得二房的不愿交出来。”

其实老太太这些年来并没有什么实权,家中的下人,除却院子里的是忠心些的,旁的地方都只听老公爷的,这些消息也全靠三房和四房递进来,如今瞧见信中如此详细的描写了江家户籍之事,倒是松了口气。

长孙媳妇儿果然是个中看不中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