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再往后,说书的、各地的厨子、新鲜的小物件流水一样地往王府里进进出出,终于在第六天后,被人上奏曰:“安王禁足期间府内日夜笙歌,惊扰四邻,贪图享乐,不思其过。”

皇帝在朝堂上安抚那位大臣,避重就轻地说:“吾儿孩子脾气,图个热闹新鲜,爱卿多包容。”

大臣:“……”

皇帝一脸愁容:“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说来,朕险些忘了安王还在禁足,罢了罢了,便解了他的禁足,日后叫他去戏班子里听戏,莫要惊扰邻里。”

众大臣:“……”

梁冶:您想免了殿下的禁足其实可以直说,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褚琰禁足解去的第二天,宫里就派了辆马车过来,梁冶亲自来接褚琰进宫。

褚琰:“……”

皇帝在御书房中,手里捧着几张纸细细读着,褚琰行过礼,发现属于自己的书案还没撤,便自然地坐了过去,刚过去,便听皇帝道:“你这笔迹虽然丑,内容倒是明了。”

褚琰一下子便知道承兴帝手里拿的是他之前上朝时做的记录了。

其实皇帝始终没把记录朝堂所议之事看得多么重要,那几日记录下来的内容也并未看过,他其实是想把褚琰哄回来上朝,才挖出这些纸的。

谁知等细细看到,他就觉出了好处。

褚琰并不是把每句话都记下来,而是将每件事的论点写明,正反方列出,总结观点,还会稍稍备注是哪位大臣的观点。

他的格式乍一看很乱,甚至还画“三角”“圆圈”一类的符号,字体颜色和大小也是混着来,每个大论题用朱笔,论题下面的其他内容才用黑笔,独特得很。可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样才便于查看,一眼便能看出重点。

承兴帝看完这寥寥几页纸,就已经将朝上争议的所有过程回顾了一遍,许多已经在脑海中迷糊的细节都一一呈现。

难得的是,这上面全是客观的记录,看不出半点倾向。

承兴帝立刻就想出一个妙招:日后让褚琰去小朝,再记录下来朝议内容,他想知道小朝上发生了什么事,只需看一遍当日的记录就可,无需让几位大臣在他耳边叽叽喳喳半天说不清楚话。而且即便是议事颇多的小朝,他也不必去听政,依然不会错过要事。就算有什么事需要他拿主意的,也可以让褚琰先记录下来,再来找他,不必亲自在后朝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