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人总是不知足的,没有父母的时候渴望父母,没有兄弟的时候期待兄弟。有了的时候却贪心,想要的更多。有了父母,就想要父母的温柔亲情,有了兄弟,就想要兄弟间的关照亲切……而今终于清醒了些,人心不足,不能什么都得到。他如今已经有了弥足珍贵的母爱与认可的兄弟,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足以叫他满足的呢?
胤禩的想法,到底转变了。康熙是父,但是他是个极有责任心的皇帝,为了天下,他需要舍弃许多东西,为了家族,他需要子嗣而又不能一一照顾,只把唯一的父子亲情给了太子。他幼年失父,稍长逝母,三立皇后三送皇后,纵然是钟鸣鼎食,人间荣华,也到底不过是个可怜人罢了。
等到晚景凄凉,沉沉暮霭,更是两废太子,骨肉相残。这一生至尊极贵,却也孤独极苦。
人人相比较,胤禩尚还有完全为他考虑而不是算计重重的母亲,有这一世改变历史得来的兄弟……熬到康熙去世,或许他还可以纵情山水,览看民俗,尽情尽兴,不枉来此一生。
他已有了很多,不会再贪心,也不会再胡思乱想了。康熙当他做臣,他便不会逾矩;良嫔待他真心,他便尽足孝道;胤禛以他为兄弟,他便全力以赴,肝胆相照。
人生在世,唯此而已,岂不快哉?从前的种种,他以后尽当前尘往事,都忘却了罢。
相通了这十几年的心结,胤禩整个人都通透一新,内外清爽。精神立刻好了起来,还想出门骑马散散心,结果忘了还在养病,被胤禛逮住狠狠训斥了一通。
康熙送来了些许礼品,梁九功也带来了口谕,康熙没有来见他,而是说这一年几乎都不在宫里,现在已经不能耽搁,要拔营回京。胤禩大病未好,恩准他留下来半个月。又说十二月是孝庄文皇后忌辰,叫胤禛一两天内奉皇父命,赶去祭暂安奉殿。
胤禩只笑着谢恩,转头问胤禛策妄阿拉布坦与那位乌仁图雅格格在何处,胤禛又是一番误会,心痛如绞,冷淡告诉他:那对父女在他生病的第二日就离开了,说是要去追击葛尔丹的余部。
胤禩没注意胤禛反应,只是松了口气,暂时安心下来。
送走了胤禛,他倒是好好过了半个月的悠闲日子,这里没有皇宫规矩,没有康熙的顶头压力,没有其他阿哥们的眼线……头一次如此畅快,如此自在。可惜半个月转瞬即过,他又无法拖延时间,只好收拾心情,回到京城。
胤禩浦一回京,康熙的圣旨便接连颁下。第一道封皇长子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与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第二道命众大婚了的皇子出宫建府,胤禩也在内;第三道是关于胤禩的指婚,为他赐婚正红旗都统齐世的嫡女董鄂氏,责令年初吉日成婚。
胤禩收了圣旨,怔怔出神。分封皇子也比历史上早了两年,而他的指婚……董鄂氏么?他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最著名的那位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氏,也是出身这个满族大姓,其他的还真是不太清楚。
董鄂氏从顺治年间出了那么个女儿,之后就被孝庄与康熙所不喜,接连打压。而后便没有那么兴盛了,如今只算是中等氏族。不过齐世的父亲是一等公哲尔本,也算是显赫的家庭了,对于胤禩的地位,有所提高,却又没那么高,比不上历史上的郭络罗氏带来的助力大。
胤禩要的当然不是什么助力,这个不上不下的结果,也算合他心意。只是不知策妄阿拉布坦那边康熙是如何拒绝的,想了半天,也没猜测出来,索性放下不管。
胤禛还在外面拜祭孝庄皇后没有回来,胤禩也不好去乌拉那拉氏那边拜访,只是报个平安。而后冯景忽然进来,说三阿哥胤祉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