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有二,一是杨村和武清同在潞河渡南面,只要潞河渡在吴三桂手中,此两地都算是孤悬在北平之外。补给和增援都很难抵达。
战术上讲,攻打孤立的武清和杨村,难度最小,能最快扩大战线缓冲区。
可吴三桂忽略了一个问题,天津卫如今和大顺军达成私下协议,算的上武清的大后方。而且有水路通航,可谓无后顾之忧。
本来迅速夺回潞河渡是要紧之策,可是鞑子来了数千人,加上关宁军在一起。仓促野战,胜负无法预料。
既然他们要来攻城,不如按兵不动,让对面以为武清守军怕了。还能以逸待劳,让对面吃个大亏。
……
杨村守将是万良诚,此人是曾当李自成左路先锋将军,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
杨村扼守去往武清的唯一一条水道——小清河。为保障武清要地,早在崇祯五年,便在此地修建军堡。
军堡有三米高土墙,防守不是问题。万良诚索性将剩余七千人撤到小清河以南,隔着七丈宽的小清河据守。只把小清河以北的军堡顶在前面。
这样关宁军和鞑子来了,只能硬攻军堡。
张蛟在滚牛滩渡河失败,但仍然掩护大军渡河成功,算是有点功劳但不大的那种。这次他主动要来攻打杨村,就是想在兵锋正锐之时,多挣点战功。
攻打杨村主帅是张国柱,此人是吴三桂女婿,也是张蛟的表兄。手下两万关宁步兵,去打一个只能容纳三千人的军堡,如何看也是绰绰有余。
两万人可不少,加上辎重车队,连绵好几里。
关宁军到了杨村军堡后不能立即攻城,大队挨着小清河边扎营,却发现对岸有几千大顺军虎视眈眈。小清河虽不宽阔,但要渡河攻击可不容易。
河北边的关宁军帐篷担心弓箭袭扰,不得搬离二百步。
河南边的大顺军早接到命令,只防止对方渡河,绝不轻易出击。
两边人诡异的互相瞪眼,没接到上风命令之前,就看谁眼睛大。
此刻的赵辰却在杨村对岸,这地方虽然看起来不安全,但撤退回直沽还是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