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全民热议转向

十分钟后,全国近百个学生会与青年组织宣布“联署支持”,部分地区甚至启动“高校线下共读环节”,将宣言文本打印张贴于校园公告栏。

宣言最后一段,被无数人截图转发:

“我们不是被塑造的人。”

“我们,是打碎模板之后重新定义自己的人。”

……

与此同时,在京城某会议大厦内,“教育结构建模联席组”正召开紧急闭门讨论会。

宗家代表、老派学者、系统派心理建模专家齐聚一堂,气氛凝重。

“如果我们不在技术维度反驳这份‘人格独立宣言’,这波舆论将会构成‘社会结构话语权’的颠覆。”

“再任由沈逸辰主导下去,我们几十年来构建的教育模型将会被彻底边缘化。”

有人提议:“从逻辑漏洞切入——例如人格独立是否可能完全脱离行为预测?用实证研究打回去。”

宗家代表赵乾鹤眼神阴沉,却迟迟不语。

会议桌前,副组长、教育学博士张崇远忍不住说出一句:

“可问题是……如果我们攻击‘人格独立’,就等于站在‘人格依附’那一边。”

空气一瞬凝固。

这不是逻辑困境,是话语悖论。

他们可以从技术打击沈逸辰的账目系统、资本系统、联盟系统,甚至是身份系统,但人格系统——

一旦动手,便意味着从根上承认:

“我们不希望你自由。”

这是一道“你说就输了”的沉默陷阱。

而此时,网络风向早已彻底狂飙。

人民日报评论发文:

“青创发布的《青年人格独立宣言》,不是一纸草约,而是一次价值维度上的解放。”

知乎首页热议:

【这才是青年自治的终极形式:人格自洽,而非系统驯化】

【沈逸辰不是在抵抗宗家,他在重新定义什么叫“成长”】

【如果早三年有这份宣言,我不会读错人生路】

甚至部分海外高校也转发此文档,并表达“关注结构性社会干预与人格生长空间”的态度。

——这一次,沈逸辰,不仅赢得了一个人舆论场的生还。

他,站上了未来结构人文话语的高地。

……

石城·联盟主控室内。

林紫然坐在投影屏前,望着各国学术界代表的联合回应邮件,轻声喃喃:

“你不是实验产物。”

“你是实验的终结者。”

沈逸辰站在窗前,手中仍拿着那份简约到极致的《宣言》文本草稿,笔迹潦草,却每一字都透着一种不容质疑的锋利。

他看了一眼投影屏上的转发曲线,再看向天边。

“他们用‘身份定义’想杀我。”

“那我就把这把刀,握在所有人手里。”

他转身,将宣言副本交给技术员:

“同步嵌入CYS系统主界面——每个用户登陆第一视图,必须先阅读。”

“从今天起,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人生,可以不是被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