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晴的眼睛亮了起来:"好啊,不过你得当我的导游。"
"一言为定。"卓西度微笑,"明早九点,我来接你。"
第二天阳光明媚,卓西度带着苏晚晴游览了故宫和颐和园。秋日的皇家园林金碧辉煌,湖光山色间点缀着红叶,美不胜收。
"这里和硅谷完全不同,"苏晚晴站在长廊上,望着昆明湖上泛舟的游人,"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卓西度站在她身后,忍不住抬手轻轻拂去她肩头的一片落叶:"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但我们的科技未来才刚刚开始书写。晚晴,你愿意和我一起书写这段历史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晚晴转过身,阳光在她的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这就是我回国的原因。"
两人的目光在秋日的阳光下交汇,一种无言的默契在心底生根发芽。
接下来的一个月,卓西度和苏晚晴都忙得脚不沾地。ASML的技术团队如期而至,带来了大量设备和技术资料。卓氏研究院专门扩建了光学实验室,由苏晚晴全权负责。
每天工作结束后,卓西度都会去实验室接苏晚晴。有时她埋头调试设备忘了时间,卓西度就安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她专注工作的侧脸。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光学图纸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她与机器的对话流畅而默契。
十一月底的一个晚上,北京下起了初雪。卓西度处理完文件,发现已经快十点了,苏晚晴的实验室还亮着灯。
他轻轻推开门,看到苏晚晴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思索,桌上放着半杯已经凉了的咖啡和几片只咬了一口的饼干。
"遇到难题了?"卓西度走到她身后,双手自然地搭在她肩上。
苏晚晴仰起头,疲惫地笑了笑:"极紫外光源的稳定性还是不够,我们已经尝试了三种方案..."
卓西度看了看屏幕上的数据,突然想起什么:"等等,ASML的工程师提过一个叫'激光激发等离子体'的方法,他们还在实验阶段..."
"对啊!"苏晚晴猛地坐直,"我怎么没想到!我们可以尝试用高功率激光轰击锡滴,产生等离子体..."她迅速在键盘上敲打起来,眼睛重新焕发出光彩。
卓西度看着她投入工作的样子,既心疼又欣赏。他悄悄退出实验室,去研究院的食堂热了两份宵夜。
当他再次回来时,苏晚晴已经完成了初步计算,正兴奋地在白板上画示意图。
"先吃点东西,"卓西度把餐盒放在空闲的台面上,"你的大脑需要燃料。"
苏晚晴这才感觉到饥饿,她放下马克笔,走到卓西度身边:"你怎么什么都知道?连ASML的实验性技术都了解。"
卓西度打开餐盒,香气四溢的炒饭让苏晚晴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一声。两人相视一笑。
"我在谈判前做了大量功课,"卓西度递给她筷子,"而且我有预感,极紫外技术会是未来光刻机的关键。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
苏晚晴夹起一块鸡蛋,若有所思:"我父亲常说,光学技术是工业的眼睛。没有先进的光学设备,中国的制造业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你父亲很睿智,"卓西度注视着她,"难怪能培养出你这么优秀的女儿。"
苏晚晴低头吃饭,掩饰着脸上的红晕。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实验室里却温暖如春。
十二月初,卓西度在研究院召开了年度战略会议。宽敞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各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苏晚晴作为光学实验室主任,坐在前排。
"各位,"卓西度站在投影幕布前,神色肃穆,"今天我要宣布卓氏集团未来五年的战略方向——打造完整的芯片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