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八成是没戏了

家有喜柿 作者晓月 1805 字 25天前

难道不是这样吗?

本来一直就是这样啊!

难不成?

潘喜柿虽然觉得这一切与自己无关,可听到这里也不免咂舌。这可真是中国好伯父、好伯母啊。自己家的事儿还弄不利索,这还要管潘心怡的孩子到高中毕业?

为什么说高中毕业呢?

因为学区房在以前之所以火爆,主要是照顾小学和幼儿园,孩子可以走着念家门口的名校,所辖的几所初中也是全市最优秀的。

虽说现在小学和幼儿园重点不重点的界限已经并不明显了,可是别忘了,重点校的老师可以走出去流动教学,可是那些“优秀”的精英家长可一直是喜欢集体扎堆的。

有人问,为什么这些精英父母不去别的地方扎堆,偏偏喜欢往市中心的学区房区域扎堆呢?因为啊,市中心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也是生活资源和商业资源乃至大都市景观资源的聚集地。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都市的精英层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往城市核心区靠拢,这也是发展规律。而国家对大都市的城市改造升级的拨款用在最多地方的也是城市的核心区域。

所以,学区房的重点校的老师流动起来,那只能简单地针对孩子学习。却不能阻止精英阶层向市中心移动的脚步。这也是核心区域除了老破小之外,其他宜居的住宅的房价一直降不下来的原因,甚至于出现在了都市核心区域,很多优质房产,价格越来越高的局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说这些精英家长,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鸡娃、鸡自己。当这样的家长越来越多的时候,门口的学校不是重点也能变成了重点,更何况这些学校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的百年重点校。这些学校的老师发生了流动变化,可是名校的校舍和历史底蕴以及走出的历代名人是改变不了的。

事实上,这些学校本身就是城市的名片和旅游打卡地,周边繁华的商业区和旅游景观带,成了最令人趋之若鹜的生活区,越来越多的本地和外地的精英阶层往这里扎,这样热血鸡娃的父母也越来越多,房子也就越来越有钱难求。

所以,在幼儿园和小学素质教育以及文化教育被这些精英家长“鸡血”后,本来这个区的初高中就是全市最优秀的,那么现在素质教育下,这些孩子长大了,考进重点高中的人数比例也是最多的。这样一来,不管学校的政策如何变化,反正“鸡娃”且多金的家长流入得越来越多,重点校还是以前的重点校,甚至比以前更热了。

最终无论名校的教师怎流动,最终高中考入市重点和大学考入985最多的还是从这些房子里走出去的孩子。

可是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买了这个区域的房子后,孩子就可以保证从幼儿园一路到重点大学,并不考虑在这期间家长自己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经历,以及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的成本。

有些人都觉得很多精英家庭的妈妈,在孩子进入小学后辞掉高薪的工作在家做全职妈妈跟笑话一样,完全不理解一个孩子成材要花费多少真金白银和无形的投入。

或者还有一种人,他们对教育成本心知肚明,准备借着婚姻对名义,“白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