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无论是进行农村建设还是学习教育,实践都是将想法变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只要我们勇于去做,哪怕没有成功,也能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未来同样大有裨益。”

看着李安然而语,不仅成绩优秀的田润叶感到钦佩,连土生土长的燕子也不例外,心中都感到震撼不已!

相比之下,那两个偷偷溜走现在连封信都不写的家伙,真是天壤之别!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货比货得抛弃啊!

一转眼间,从四九城回到岗岗营子已经一个多月了。

东北的春天来得略晚一些,但不断萌生的绿意和日渐喧嚣的森林依旧在告知居住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春天已至!

一入春,农田的工作也随之变得繁忙。

村民们结束冬歇后,按照老支书的安排开始复工赚工分,而今年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似乎比往常更多了。

虽然李安然建议控制规模,砖窑和水泥窑并未进一步扩大,但每周都能生产出大量的成品。除了留一小部分供村里使用外,其余大部分都会被镇上拖走。这些红砖和水泥会用来抵销岗岗营子过去的债务,多出来的部分,大半用来购买新的原材料继续生产,剩余的小半所产生的利润则会进入岗岗营子的公共账户。

这笔资金不仅用于村内的各项建设和农业项目,还会发放到村民手中,让原本不值钱的工分变得更有价值。同时,这让村民们的生活今年比往年更加宽裕和美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村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知道砖窑和水泥窑能够源源不断带来好处,让大家不再背债,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所有人都满心欢喜,干活也更加卖力。

尤其当他们经过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学校时,听到167教室传来的琅琅书声和清晨升国旗时响起的国歌,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希望。

其实,村里并不是没有认为读书无用的人。即便上学不要钱,学校还包中午餐,但在有些人看来,年幼的孩子已经可以充当劳动力,即便不能赚工分也可以帮家里做事。

这种想法非常普遍,不仅仅是岗岗营子,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不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

长久生活在社会底层,使他们形成了固定思维:读书有什么用?自家孩子能怎么样还不清楚?奢望孩子光宗耀祖简直是白日做梦!

种田放羊、娶妻生子,孩子长大了再继续这样的生活,这已成为他们的本能观念。

如果换作其他地方,村里可能不会勉强这些家庭送孩子上学,因为强行扭在一起的瓜总不会甜。

但在岗岗营子,老支书与李安然、田润叶等知青深入交谈后,决定亲自带领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这所谓的“做工作”有时确实有些过激,被老支书等人“教训”的例子也不少。

尽管过程曲折,但结果却是圆满的。如今,所有孩子的每一天,包括英子和小迷糊,都在学校的教育中度过,充满充实与希望。

不仅可以学习对他们必定有益的知识,还能享用一顿免费的午餐。

午餐的食材由村里集体支付,大家认为这些费用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合情合理,因此没有异议。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营养,李安然每隔一段时间会从山上带回来一头野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