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北安626

张铁军说的支持,其实应该是支使,使唤的意思。

东北话很多发音都是叫白了的,就像喜欢说成稀罕,吃饭说成次饭,肉是右,鸟是巧儿。

其实张铁军口音不重,不过也得分和谁说话,这是个语言环境的问题,不知不觉就说出来了。

投资公司在九月份正式成立了江州十里工业区收购小组。

从沈阳,京城,申城,成都几个城市抽调过来的精兵强将搭配上律师,审计师还有总公司的收购小组,有二十几个人。

这个小组需要对十里工业区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调查和清查。

快乐书屋

从工厂的土地价值到技师等级,各个厂的设备仪器厂房还有技术积累,产品产值等等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审计和记录。

这些东西最后综合起来以后,就是工厂的收购价值了,以此为依据才能得出收购的资金量。

这就是正常情况下的收购程序,当然了,具体细节还是要经过谈判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定得下来,这个价钱也需在反复的拉锯。

你认为不值钱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里还是宝贝。

这真不是笑话,不少老厂其实都一文不值了,那老厂长就感觉都是宝,说那磨床可是进口的当年最先进的。

说白了就是眼界太窄了,就一头扎在小小天地里作威作福习惯了,根本不向外看。

然后就这样的老厂长老书记偏偏还有资格横跨政界,说不上哪天运气一到就去当市长什么的了,你就说能发展的怎么样吧。

不过这个发展的怎么样就没有人管了,更没人在意,对个人又没有任何损失。

大实话。

“那个,”沈洪兴用一种非常怀疑的眼光看了看张铁军:“那啥,老板,你不是,那什么,又给我找了个小老板娘吧?”

“你可给我滚一边砬子去吧。”张铁军整张脸都抽抽起来了:“我就那么不着调呗?在你们眼里。”

“那到也不是,”沈洪兴咔咔挠了几下头皮,有点嬉皮笑脸的:“主要还是你女人缘太好了,这个真的,不是我多心哈,不得不防。”

“没有的事儿就胡咧咧,”张铁军瞥了他一眼:“本来打算你在那开个头打个基础就回来呢,得了,先干十年再说吧。”

“别介呀,这不说远了吗这?不值当,你肯定不稀的和我一样的。”沈洪兴赶紧抢救。

他到不是说不能在那边干十年,但是毕竟离家确实有点远了,肯定还是希望能回沈阳去工作。

“二胖才二十,她爸爸是江州仪表厂的副厂长,总工程师,他们厂是专门生产舰载雷达的,明白了吧?要处好。

另外二胖这小丫头是个特别外放的性子,情商也高,是块不错的料子,我原来是打算让她去给文芳做助理的。”

“真的呀?我靠,那不是便宜我了?”沈洪兴当然不会怀疑这话的真假,张铁军也没必要哄他。

“嗯,该重视的要重视起来,之所以让你去也是因为有些东西涉及到保密工作,你把这一块集中起来做为核心。

咱们江州的这个产业集团是以动力和制造为主的,但是纺织和电子这一块也绝对不能忽视,明白吧?”

沈洪兴就正经了起来,点了点头:“明白了,你放心吧。”

沈阳那边虽然是重工基地,但涉密的东西并不多,江州这边还是要更重要一些。

枪械这块不能算,铁西那边只是研制,量产还是要交给七二四厂或者北安厂的,东方这边不会直接生产兵工产品。

当然了,机器呀,机械呀,原料啊,配件这些东西还是要造的。

北安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县级小市,由黑河市代理管辖,位置在齐齐哈尔和伊春市的中间偏北方向,是大小兴安岭中间的一块丘陵区。

北安市的西北方就是着名的五大连池地区,距离边境线两百来公里,是个不起眼的小城,但是它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塞北枪城。

一九二一年,张作林在沈阳大东创办了当时亚洲最选进最大的奉天军械厂,就是后来着名的东三省兵工厂,习惯称呼是沈阳兵工厂。

一九四八年三月,联合勤务总司令部下令关闭沈阳兵工厂,打算把设备和五千多技工打包搬走,厂长陈修带着工人们进行了抵制,幸以保存。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沈阳解放。

到五零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兵工厂交付火炮两百六十具,枪四万三千支,有力的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进行。

五零年,工厂更名为沈阳五一厂。

五零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飞机已经飞到了安东和凤城一带,五一厂进行了疏散,一分为三,其中枪械厂迁到了北安。

从此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就多了一个庆华工具厂,内部代号六二六工厂。

五零年十月二十五日,志愿军入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城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厂,一下子成为了战争的关键。

当时断定最适合这个战场的武器是苏式PPSh-41冲锋枪,我们叫五零式,而当时这把枪只有五一厂生产过……没有图纸,只有熟练工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不管是什么工业,只有熟练工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五一年六月,命令到达六二六厂,全厂动员进行复产。

没有图纸就画,没有设备就造,到五三年十二月,共生产五零式冲锋枪三十五万八千六百一十二支。

这里面还发生过很多动人的故事。

有位志愿军小战士给六二六厂写信,寄了一万块旧元。

他说,你们能制造出这样好的枪,是我们志愿军的自豪。

可惜,我们不知道是哪位师傅亲手制造的枪,也不知道师傅的名字,前线的战士都想见见他。

所以随信寄去一万元,请你们想办法把这个师傅的照片寄给我们,让我们都亲眼看一看这位敬爱的工人师傅。

当年的照片,之一

收到信后,厂长孙云龙专门派一名会照相的同志去装配车间和验枪靶场,给工人师傅和驻厂军代表拍照片。

连同寄来的一万元,一起回信寄给了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小战士。

回信是这样写的:请你们拿起我们亲手制造的枪,冲锋陷阵把侵略者彻底打回老家去。我们等待着你们凯旋,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却有着蓬勃向上的激情,都凝结在字里行间。

六二六厂的技术员赵瑞之埋头钻研,愣是以一己之力推翻了世界性的来复线工艺,使生产效率和合格率翻了一百二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