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儿,贱皮子。
没工作疯狂找工作,有了工作不想做,没对象到处找对象,有了对象各种吐酸水儿,别人对你好点你就上脸,对你不好你又委屈。
没什么就非得想要什么,有了什么就看不上什么,反正主打就是一个使劲折腾。 二九书屋
可能,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就像女人天生和自己的脸还有头发就有仇,不弄它们就难受,花着钱遭着罪各种不舒服,等钱花光了头发没了脸也没法看了,人就老实了。
周可丽那么不想上班想在家躺平的人,现在说不去上班了,她自己反到感觉不得劲了。
张铁军那么想做事做大事,现在有了正经工作又感觉不自由了。
张爸曾经最期待的事儿就是旅游,想到处走走看看,现在随便出来游了,他又想回家。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干什么的,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贱皮子,不过是具体表现上有的人轻些,有的人重些。
没事找事儿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矫情。
吃完了饭,孩子们一哄而散,跑去继续他们的快乐游戏,城堡这种地方太适合孩子了,能找到无数的乐趣儿。
大人其实也差不多。
只不过大人嘛,有了矜持,不能像孩子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大家就摆出一副散步的样子,只有眼神儿到处乱瞟。
城堡的建筑从空中看是一个的形状,三边楼围着一个操场。古代叫较场,是兵卒日常训练和点兵的地方。
三边的楼房都是宽十六米的骑楼,所有楼层的房间都建在外侧,内侧是畅通无阻的通道还有大大小小的厅堂。
左侧那个圆形的两层建筑在过去叫指挥所,也叫鼓楼,在古代是军事议事和指挥中心,备有军鼓和号旗。
现在它是接待处,餐厅,员工宿舍和工具房加库房(备草间),楼顶是紧急停机坪,可以起降小型直升机。
整个院子大概有六千多个平方大小,都是铺的草坪,在骑楼的廊下整整齐齐栽种着一圈九里香。
草坪中间有青石铺就的人行步道,正中是一座三叠喷泉。
机动车是不准进院子的,外来车辆只能到大门口,内部车辆在鼓楼地下有个小型停车场。
从餐厅出来,从院子中间踩着青石板儿走到主楼,三边的楼上走廊里的大红灯笼把整个院子都照的红彤彤的,明亮中带着喜庆。
“你还真别说,我感觉房子这么盖瞅着还挺好的,”张妈看着两边的风景说:“人都住在外面,里面四通八达的瞅着也好看,方便。”
“那也得看是拿来干什么的。”张爸说:“要是住宅这么建那不得赔死?这成本得多高?这也就是自己弄的不心疼。”
“哥,”张铁兵悄悄凑到张铁军身边小声喊他:“问你个事儿呗?”
“问呗。”
“那啥,十四号你打算送我嫂子们点啥?能透露透露不?我跟你学习学习。”
“送什么?”张铁军愣了一下然后才反应过来:“你是说情人节呀?”
“昂,要不我琢磨送啥嘎哈呀?我又不是钱多的烧手,这不是得应景吗?你打算送啥?”
张铁军摇了摇头:“什么也不送,中国人没有这个节,我和你嫂子过七夕。”
“七夕,七月七啊?乞巧节呗?那咋还成了情人节了?”
七夕乞巧节在这会儿还属于是民间节日,也就是国家并不承认也没有任何的传统仪式,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不知道并不奇怪。
事实上,除了春节和元宵,这会儿老百姓过的节日相当有限,也就是五月节和八月节稍微正式一些,再就是清明了。
五一十一虽然是节日并且还放假,但实际上老百姓并不拿它们当成什么节来过。
节日和传统这个东西是需要仪式感的,需要国家继承,靠老百姓自己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消亡。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国外的各种节日能够轻轻松松的进来并占领的原因,因为我们把自己的都扔掉了。
西方情人节这个东西在国内最早是出现在申城。
一九三九年申城的电声快乐周刊郑重其事的推出了莫忘二月十四日情人节专刊,提出了年轻人爱情观的十道测试题。
当时在申城吹起了一道情人节寻找爱情的风潮,十问自答。
不过西方情人节真真正正的进入我国并被大力推广普及被老百姓接受,已经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情了。
八十年代后期,各种西方的东西开始在年轻人中间流传流行,霹雳舞,电音,烫发化妆吊带装,姓自由,等等。
一九九三年,京城(香港)利嘉鞋业第一个在报纸上刊登了情人节促销广告,京城青年报,推出了情人节‘幸运情人卡’优惠活动。
同时,王府井的麦当劳店也贴出了“浪漫温馨情人夜”的海报,情人节当夜来消费的情侣可以获得一枝玫瑰花。
五星级的王府饭店则推出了价格为三百元的情人节晚餐,广告一登出,饭店的订位电话就被打爆了。
小主,
很快就有其他商家跟上,飞鹏花卉推出情人节鲜花大派送,国际饭店推出“爱心特别套餐”。
京城游乐园有“情侣鸳鸯票”,保利大厦“玫瑰梦Party”,赛特购物中心搞“情人节特卖”大减价,华北大酒店“情人节浪漫夜”……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都在浪漫情人节,年轻男女们怀着喜悦和激动大把花钱。
当然也有挣钱的,有两个女大学生在公主坟那卖花,一晚上净赚一万多,一下子就成了万元户。
这是国内第一次利用西方节日进行的商业宣传,可以说大获成功,受到了青年男女们的追捧,感觉特别又时髦。
实质上,这就是一个由商家策划的‘购物节’。
九三年可以称为国内的第一届购物节,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大报都做了相关报道,把这事儿推向了全国。
很快这种方式就被全国各地的商业百货公司们学到了。
从那以后,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都开始粉墨登场,成为了零售业的狂欢节。
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之下,外国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们自己的节日大部分年轻人甚至都已经不知道了,也懒得过。
这到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过什么节不是过呢?就是心里难免会有一些,遗憾。
经过九三年的那一次可以算是启蒙的商业运作,后面几年以来这种事儿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商业模式,商家和男男女女们都在盼着。
特别是大学生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