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回去找时间请你吃饭,地方你随便挑。”
“在沈阳敢说这话的人可不多,兜里挺有货呗?家里干什么的呀?”
“就做点小生意,卖点服装鞋帽,我自己打算整个服装厂,就在动物园边上。等回去了赵大哥你过来串门儿。”
“可以呀,还是个能耐人儿,有把握吗?服装厂这几年估计应该能行,不过你得多去南边走走,咱实话实说,
论底子咱们这边儿要厚实点儿,不过咱们这边都是厂子,矿,农民少地也少的,都是工人,活泛劲儿不如南边。
那边原来多穷啊,人一穷脑子就活泛,什么都敢干都敢试,离香港又近便,一个猛子就过去了,流行啥的确实比咱这边强。
现在年轻人都往南边跑,还不就是咱们这边有点跟不上趟,不过话说回来,哪都能变,咱们东北变不了啊,也不能变,那不出大事了?”
老赵是眼光和脑力的,脑子很活,要不然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崛起,不只是演戏,他的经济头脑也是相当牛逼的。
九零年他还只是一个县剧团的演员,也挣了点儿小钱儿,到九三年,他已经身家几百万住进了河畔花园儿,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能看到机会,也能把握住机会,还能迅速结交拓展自己的人脉,没有点眼光和脑力那绝对是不可能的,而且他的这些还不是靠阴毛鬼计。
他能在东北还处在最兴盛的这个时候,就看到东北最大的不足,能看到南方发展的趋势,这就很有点了不得了。
而且他说的很对,东北永远也不具备南方那种发展的条件,不是因为不具备,是不可能,钢铁重工军工永远是国之根本,这个是不能变的。
所以国家才会把东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拿去供给底子薄弱的广东,保留东北的基本经济模式。
当然了,这里也免不了在背下里添加一些刻意的打压抹黑漠视和有意为之,这个就不兴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对南边兴趣儿不大,”张铁军说:“只知道模仿给人家打工,经济活力上来了但是没有一点儿根基,都是虚的,飘着的。”
“到也不能这么说,经济上来了有了钱自然就有发展。这个不太好说,也不是咱们小老百姓能掺合的事儿。
咱们管那干啥?挣点小钱儿喝点小酒完事儿,老婆孩子热炕头呗。”
“还是你看的清楚,确实也就是这么回事儿。我也差不多,没什么太高远的理想目标,过好日子就得。”
“这话可不像孩子能说的,你这也太老相了。”
“提前想明白了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就日子是真的。”
“你这孩子行,那啥,明年和我一起整一出呗?我感觉你肯定行。”
“可别,我还是在家看电视给你投票吧,我感觉那个才比较适合我,平时没事儿你来串串门儿咱们聚聚吃点饭还行,这个我爱意。”
“那没啥说的,肯定能去,我这个人别的不行,去谁家喝酒这事儿我爱干,有便宜不占那不是缺心眼儿了吗?”
两个人都笑起来。
彩排最磨人,一遍一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更不知道要做到什么时候,反正导演喊了就上.
在这边什么也做不了,能有个人聊聊天下下棋成了最大的消遣。
这个时候就看出来了,唱歌的就比较轻松了,毕竟对口型是真不累,而且这会儿唱歌也不兴蹦蹦跳跳,最多手臂摆动几下来几个眼神儿。
语言类的节目那是真的累,要表演要动作还得大声呼喊……演播大厅的收音设备相当一般,全得靠嗓门,声音小了下面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