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它的南边就是比较着名的塞罕坝,此时的塞罕坝林场还在建设中。
所谓治沙看三北(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塞罕坝、八步沙、毛乌素等,曾经是黄沙漫地,一眼望不到尽头。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而浑善达克沙地与京城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
浑善达克沙地的海拔高度1400米左右,京城的海拔43.71米。
紧邻的浑善达克、巴丹吉林等沙地沙漠继续南侵,像两头饿狮,直犯京城。
50年代的京城,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
小主,
塞罕坝此时已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
草木不见,黄沙弥漫,风起沙涌,肆虐地扑向一百多公里外的京城。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全名可译为“美丽的高岭”。
塞罕坝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
“木兰围场”的满语名称“木兰辉罕”,汉译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 。
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
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后来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
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塞罕坝遭遇小鬼子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当刘文带队到了这里后,发现此时塞罕坝这里,治沙已经初步成效了。
从62年9月开始,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369名青年。
怀着远大理想,一路北上,奔赴令这些年轻人向往的塞罕坝。
从此开始了数代人在塞罕坝,默默的付出和奋斗!
在这片曾经荒凉干燥的土地上辛勤付出,最后造就奇迹!
经过三代务林人的不懈努力,曾经的荒漠沙地已经转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
百万亩的人工林海构成了广阔的绿色屏障,展现出层层叠叠的绿色景象。
秋季时分,落叶松的金黄色与樟子松的墨绿色相互辉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同画卷一般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