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拍卖会有两个看上眼的明正德阿拉伯文炉瓶盒三事,清乾隆 蚰耳炉。文房百器,炉为首器,炉香袅袅,既馨且逸。 在古代,铜炉是文人雅士案头的常设清供,时下,因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投资价值,铜炉成为拍卖市场中热门的收藏门类之一。
明正德 阿拉伯文炉瓶盒三事拍品信息,尺寸:炉长18.7cm;宽11cm;瓶高13.8cm;盒长7cm;宽7cm;高5.2cm款识:正德年制(炉底)。
此套炉瓶三事为明清时期经典的香供陈设,炉、瓶、盒三件成套,置于堂前案上可为焚香礼供之用。三器质料相同,为黄铜铸就,质地精纯致密,入手生坠。皮色鲜亮光润,灿灿然作枣红皮,显明代官作铜器之特色,久经摩挲处则透出明黄铜光,有若霞光渐染,颇显珠润。
炉、瓶、盒三件皆为方器,炉作扁腹朝冠耳式,顶置宝盖,镂空雕刻缠枝莲纹,线条婉转饱满,甚具明韵。炉身盘口束颈,毛膛素里,扁腹出朝冠耳,中央开光錾珍珠地并饰阿拉伯文。炉下置四蹄足,并铸工正的“正德年制”阳文篆书款。香瓶撇口束颈,两侧出一对如意耳,垂腹下承圈足,两面錾如意开光及珍珠地,亦书阿拉伯文。盒为圆角四方,形制周正,上下子母口相合,盖面开框錾珍珠地及阿拉伯文,盒内外磨光并现枣红皮,尤显精致。三件香具质地、皮色,乃至阿文风格皆相一致,显然是成套铸就。明清香设铜具中,方形器本已难得,此品更兼炉、瓶、盒三品皆为方器,形制典雅规矩,且完好成套,应是流传有序的明正德宫廷珍品。
拍品50万,我也是为了丰富四合院藏品,买来摆摆,通过一轮喊价,70…80…90…150…180…我通过180万拍下。
再有拍卖会拿出来清乾隆 蚰耳炉拍品,尺寸:口径7.2cm;通高3.4cm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此炉形制,确为蚰耳炉中特殊之例。炉高仅3.4厘米,为《自珍集》所录炉中尺寸最小的一件。然小器大作,制作精良。器身侈口束颈,鼓腹出尖,秀巧的小小圈足微作外撇,为炉身线条增添一份大气。蜡茶之色,宝光沉蕴其中。器壁细薄,然铜质密实,持之坠手,扣之清音袅袅,十分可爱。而其双耳之形,直出于颈,至最外端陡然弯折,形成一个利落的锐角。与一般圆滑的蚰耳大有不同,应为新创的制式。
小主,
拍品30万,通过一轮喊价,40…70…80…90…150…160…我280万拍下。其他的我就没有拍,宁宁拍两件如意,琴琴拍八件,我们也是大丰收。
第二天,我们到了王老,王河城到我的四合院,帮忙把把关。
宁宁把两件如意拿出来,王老拿起来上手说“清乾隆·贴簧八宝纹如意,采用贴簧工艺雕成,利用竹簧纹理的深浅包镶浅刻出八宝、佛手、寿桃等吉祥经典装饰纹样。
白玉雕福寿纹大如意。此件清·白玉雕福寿纹大如意以整块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用料硕大,玉质坚致,温润晶莹,犹如凝脂,抚之如同绸缎般丝滑。
色调对比强烈却不失协调,具有乾隆时期的典型风格。不错不错,两件好东西,眼光不错。”
“王老,王叔,我也要买了两件,来来给我掌掌眼。”
我把蚰耳炉拿出来。王河城马上上手看“此式炉型,在如今的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铜炉资料里可见一例,『大清雍正年制』款蚰龙耳圈足炉尺寸比此件大,而圈足略直,整体观来,较此件多一分质朴,而减一分灵巧,雍正一朝虽然短暂,但内府造办在器物的制作上不乏推陈出新的尝试,此款即为一例。本件炉底的『大清乾隆年制』款,笔画转折分明,笔道匀整,布局谨严,与彼件『大清雍正年制』铜炉风格亦十分近似,当是仍在沿袭雍正一朝的写款风格。”
王老看看说“从形制的一脉相承,到款识的风格近似,都可以推断此拍品是乾隆早期沿袭雍正创新炉型之作。这个我喜欢,估计花了不少钱。哈哈哈。”
“王老说对了280万买下的,挺高的,太多人争。”
再拿出一套炉瓶三事出来,王老上手说“以前古人对生活细节的要求可谓细致入微,焚香时,幽静的雅室中,置一座高香几,几上放香具,即所谓的“炉瓶三事”。“炉瓶三事”,笼统来讲无非是焚香的器具,但在凡事皆讲究的古代礼节中,是和“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一般的雅致细腻。
”我想了解一下,明朝为什么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
王老继续说“为什么会在明代正德年间出现这么多带有阿拉伯文文饰的器物呢?这就不得不谈一下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文献记载,正德皇帝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为安拉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