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李言的感悟(一)

第1188章 李言的感悟一

任何一种策略,即有利便有弊。

古往今来,凡所有大权集于一身的帝王,固然可以轻易成就不凡的伟业。可这种高度的集权也会使得一个国家始终处于险地,一旦君王有失,连个较错功能都没有。

对于一个国家带来的破坏性,也是十分惊人的。

这种强势人物年老昏聩,或者他们离世带来的巨大权力空缺。就像落差极大的拦河坝崩溃,必然给之前看似稳固的权力架构带来强烈的冲击,轻则国家衰弱,重则皇权易手迎来大洗牌。

胡亥和朱允炆,都是能力不足的皇帝,却要面对最为严峻的形势。

表面上看赢政和朱元璋留给他们的是一个稳如泰山的王朝,实则暗藏巨大的危机。

正是有鉴于此,汉朝在一开始的时候,刘邦就颇不及待的立了太上皇,皇后,储君,并且把刘氏诸王分封各地。可以说,汉朝继承了秦制,但在皇权的分配上,刘邦却没有一样儿学习赢政。

汉朝前期几代圣君所处的环境都十分安稳。上有太皇太后,有太后,中有皇后,有太子,下有宗室亲王,还有外戚,甚至还有太监,汉朝的皇帝把集中于一人的皇权,分散给了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一大群人身上。

皇帝居于核心,用这个庞大的群体,来制约文官百官,尽而管理整个天下。

这么多利益群体的相互制约,基本上保证了皇权的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个人的权威和能量虽然下降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别出新裁的群体领导了。这种模式开拓不足,对于一个守江山求稳定的大一统王朝来说,却是足够了,也算是十分先进的,可以避免昏君误国。

对于臣子们来说,杜绝了他们针对皇帝个人下黑手,因为单单只干掉皇帝,已经没办法解决权力再分配的问题了。

那群以太皇太后或者皇太后为主的皇权代表们,可以从容的再立一个,他们要立谁,只会考虑他们的利益。

皇帝薨逝带来的权力散溢,也只能便宜她们,而不会回到臣子们手中,除非臣子们把整个群体给消灭掉,但这是不可能的。

汉武帝刘彻奋三世之余烈,亲手打破了这种牢固的权力格局,把汉朝推到了顶峰,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可他忘了,那些环绕在皇帝身边的群体,即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对皇权的保护。

对于英主来说,这些群体就是限制其自由的束缚;对于庸主来说,这些人就是保护皇权的长城。皇帝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和格局,才能摆脱束缚,驾驭这个群体。

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屏弊了庸主乱国的风险;而又无法阻碍英主崛起的脚步。

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大汉远比大秦稳定,也比大秦延绵久远。

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也就在此,有些事情或者说制度模式,真的很难说是对还是错,更没有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