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1970年春季时招兵入伍的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周晓白和罗芸在政审上自然是都没有问题的,甚至还有着选择去哪一支部队的自由。
与她们二人相比,钟跃民、许杨以及郑桐这些人啊,他们就别无选择了,只能眼巴巴地等待着被下放到农村去插队落户了,当然,原来开始的时候,袁军也是跟他们一起的,只是他比较幸运,还没出发呢?他父母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不仅恢复工作,加上征兵过来的部队还有他原来的部下,因此,特事特办,袁军又从下乡插队,转为了参军入伍。
没办法呀,当时的社会形势就是如此,这已然成为了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啦!而另一边呢,张海洋和袁军两人则踏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参军入伍。于是乎,袁军这件事就这样被当作特殊情况来处理啦,一路绿灯,火速办理好了所有入伍手续。只不过嘛,从时间上来看,他可比张海洋要稍晚一些才能正式踏入军营喽!
张海洋父母都没有问题,不像许杨父母以及钟跃民等人,他和周晓白,罗芸二人都在一个部队,甚至还是同一趟火车。
周晓白在参军入伍前,带着许杨去过她家里一次见过周父周母,而这其中走后门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许杨心里特别清楚,周晓白就是让她爸帮忙说句话,他父亲没有拒绝,前提是许杨本人过来。周晓白在此之前,在父母前面不知道为许杨说了多少好话,聪明好学,身体素质好等等,意在表明,许杨是个当兵的好材料。
原剧中钟跃民也经历这么一槽,他没有同意,甚至还问许多让周父深思的问题,周父心里也没有准确答案,不过,对于钟跃民是欣赏态度,周母相对为女儿着想,认为钟跃民具备做大事的素质,可是不是一个好的结婚对象。钟跃民继而否认了恋爱结果,只是说这是什么中间状态,周晓白当时都快气疯了。当然,也是他乐观,游戏人生的性格所致。
与他不同,许杨尽管也没有同意走后门,可是,在对待周晓白这件事情上,许杨的态度是异常坚定和明确的。他表示,对周晓白是认真的,也是严肃的。不是小孩子过家家闹着玩的,不过,因为年龄问题,不能结婚,可以考虑先定亲,当然,许杨说,父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周晓白不同意的话,也可以往后等等。
如果有一天周晓白觉得不合适了,或者有比他更出色、更适合她的选择时,许杨表示自己并不会加以阻拦或者反对。因为他真心希望周晓白可以获得幸福,即使那份幸福并非由他来给予。
而对于许杨这个人以及他的态度,周副司令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时代不同了,他们可不是那种古板守旧的封建家长,女儿的感情之事,自然要由她自己来做主。但作为父母,他们也会在一旁帮着把把关,言下之意就是——小子,你可别欺负我家闺女,要是敢乱来,绝对轻饶不了你!
就在许杨送别周晓白登上火车的那天,周晓白哭得那叫一个梨花带雨,两眼通红,仿佛能滴出血来。她紧紧拉着许杨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记得给自己写信,在外面千万别惹事生非,更不能朝三暮四、到处拈花惹草。那副依依不舍的模样,真是令人心疼不已。
好在,一同上车的还有罗芸。罗芸不停地安慰着周晓白。一会儿讲个笑话逗她开心,一会儿又轻轻拍着她的肩膀给予鼓励,总算是让周晓白那颗备受离愁折磨的心稍稍得到了些许慰藉。
许杨在出发之前,想在燕京城内,提前购买些粮食,蔬菜,肉类,放到系统空间内以备不时之需。系统空间的可靠性,他已经提前测试过了,放进去的物品相当于静止状态,温度不会变,食物也不会变质,简直就是居家旅行的百宝箱。
本来吧,他是和钟跃民,郑桐一起去报名下乡插队的。可是,等到具体结果下来后,他就直接傻眼了,原来他被分到其他小组,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一个城市,或者县城里。许杨对于陕西那边也了解不多,就知道地方够穷,地方也够大,有群山还有民谣山歌,钟跃民就从他爸那里学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