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王琼和王守仁这两个顶级中立单位的帮助,裴元对以后推行一条鞭法的信心又多了几分。
出城的这段时间,三人对如今的税赋和民生问题,在车上畅所欲言。
王琼表示,等到了山东,会尽快实地考察,形成一条鞭法的完整思路。然后趁机引起舆论,让朝野关注到此事。
嗯,顺便胁迫各方势力,调他回京。
王守仁则需要动用他的才智,尽快设想一套可控又合理的宝钞管理方案。
他要仔细的研究,假如以大明宝钞作为一条鞭法的交易工具,朝廷到底需要印刷多少宝钞,才能维持这个规模。
如果朝廷额外增发的话,什么样的比例能够被民间接住,不会造成太大的货币贬值。
以及如何以合理的制度,控制朝廷那增发货币的欲望。
从好圣孙起,朝廷就一直在拼命的回收宝钞,为太祖、太宗两位雄主买单。
但是等到宝钞被盘活之后,皇帝和朝廷未必还会记得货币贬值的痛苦,说不定又会沉迷于印钱的快乐。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大明宝钞就仍旧没有存活的空间。
至于裴元负责的这一块,提起面对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裴千户表示,时间不早了,下次再说。
至此,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老中青三代,完成了对朝廷未来变革的初步构想。
史称“二王一裴”谈话。
裴元和王守仁一直将王琼送到了城外的卢沟桥。
一般来说,给朝廷官员送行就是送到这儿了。
因为大多数官员们都有公务在身,没条件送太远,就算真有那闲工夫,也得避嫌。
不然大家都知道我很闲了怎么办?
王守仁现在还在等缺补,倒是能多送送,但是他的老子王华今天进京,有孝道这等大节放在这里,王守仁于情于理,都该优先等待迎接王华。
到了卢沟桥,王守仁就表达了歉意,然后下车。
王琼是心胸豁达之人。
他在一片丹心操劳国事,却被杨廷和一党流放充军后,还能写出“乾坤俯仰成今古,世态浮云一笑看”这样的句子,自然不会计较这点小事。
顺带着,他也让裴元下车,不必再往前相送了。
王守仁见王琼意思坚决,便笑着对裴元邀请道,“今日家父入京,他老人家向来喜欢青年才俊,为兄正好向他引荐贤弟。”
裴元想想都这个点了,估计寿宁侯府那边的热闹也看不成了,当即欣然应下。
两人遂送别王琼,留在卢沟桥等待王华。
卢沟桥这边乃是入京的重要通路,两侧有不少的茶铺、吃食摊子,供进出京城的官民百姓歇脚。
按照之前传来的情报,王华巳初就该到了,没想到临近午时,还没见到踪影。
两人在一处茶水摊子歇脚,裴元带来的护卫,则散在四周戒备。
这会儿人多耳杂,两人也没交流什么正事,只说些寻常趣闻打发时间。
其间,陈心坚出去兜了一圈,回来对裴元低声道,“礼部迎接大宗伯的人,就在前面不远。”
裴元向王守仁提议道,“贤兄要不要去见一见?”
王守仁却不愿意趟这浑水,推脱道,“他们迎接上官是只为了官场礼节,我又何必冒昧,引人闲话。”
正说着,忽听有人惊喜的大喊,“千户!你怎么在这里?”
裴元循声望去,就见一列马车正从路中过,其中一辆马车车帘掀起,露出霍韬欣喜的脸。
随着霍韬的呼喊,附近亦有马车掀开窗帘,向外张望。
裴元看着那些年轻书生打扮的人,顿时意识到,自己要等的山东考生来了!
裴元大喜过望,连忙迎上前去。
霍韬赶紧让马车停下,然后从车中出来,与裴元相见。
霍韬在老前辈留志淑的点拨下,早就放下了年轻人的那些意气,投靠了他认为的大靠山,成为裴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