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军入京,骇人耳目,传闻各处,未免惊疑,三不便。”
“京军外出,依持强势,占住房屋,索要钱谷,需索酒食,强买货物,奸污妇女,将官护短而不肯禁,边方受害而不敢言,四不便。”
“边军在内,狎恩恃爱,傲睨军民,蔑视官府,小则怠玩,大则违犯,治之则或不能堪,纵之则愈不可制,五不便。”
“远离乡井,抛弃骨肉,或风气寒暖不相宜,或盘费供给不相继,六不便。”
“粮草之外必用行粮,布花之外必须赏赍,非紧急不得已之时,为糜费无极之计,七不便。”
“往来交替,无所宁息;仓卒之际,或变起于道途;厌倦之余,或隙生于肘腋,八不便。”
“示京营之空虚,现中国之单弱,九不便。”
“西北诸边,见报声息,唇齿之地正须策应,脱有疏失,咎将谁归?十不便。”
“乞望陛下博采人言,务求至当。”
朱厚照看到杨廷和的文章,朱笔题字,大学士说的很好,但是宣府兵马已在呼唤城门开。
朱厚照这次罕见头铁的不肯收回诏命,导致这次争论的结果,以宣府兵马火速抵达京师而结束。
裴元得知了这些始末之后,并没有太意外。
而且还觉得,朱厚照真是下了一步好棋!
事已至此,朝野只能把关注焦点转移到了兵部侍郎李浩这个人身上,想要知道这个人为何会突然跳反,站在天子那边。
要知道“大议功”最激烈的时候,文官们都没想过把李浩当弃子丢出去!
没想到李浩却在何鉴去职,陆完尚未上任,重臣们又在城外送别何鉴的关键时候,跳出来促成了宣府边军入京的事情。
裴元心里清楚,现在不少文臣还仅仅以为李浩是个例,完全忽略了李浩担任过通政使的重要资历。
等到朱厚照做好充足准备,开始疯狂的提拔有通政司资历的官员掌握宣大和兵部事务后,这个秘密保皇派的“通政司系”才会浮出水面。
等那时,双方的争斗才会进入白热化。
朱厚照这次干净利落的突袭,让杨一清与杨廷和难得的团结了起来,迅速的开始廷推。
然后毫无波澜的以一致意见,举荐陆完为兵部尚书。
随后杨一清以廷推主事人的身份,和杨廷和一起向朱厚照递交了廷推结果。
朱厚照很痛快的给出了认可,任命陆完担任兵部尚书。
这让朝廷重臣们一时猜不透,天子是打算让之前的那次兵部事变翻篇,还是进退有度的等待着进一步周旋。
很快,陆完平平稳稳的上任,然后平平稳稳的交接了兵部的权力。
他本就是兵部的二号人物,现在又是临危受命,兵部各司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支持力度。
兵部三号的李浩,心虚之下,很快再次称病。
但是对叛徒的追杀,立刻猛烈而来。
六科的言官们开始反转,猛烈的抨击李浩在顺天府尹任上的不称职,以及在兵部右侍郎的位置上无所作为。
李浩哑口无言,只得请求致仕。
朱厚照出面保了保,终究没硬气到最后,很快李浩就被罢官,仅得到了允许使用驿站乘传回乡的待遇。
在原本历史上,李浩确实是秘密投靠了朱厚照。
只不过他那时扮演的是李士实那个踩雷的角色,他被朱厚照任命为礼部尚书,补了傅珪的缺。
结果,李浩这下捅了马蜂窝。
作为没有经过廷推,而是以中旨晋升的尚书,再加上不为翰林而主掌礼部,他被六科十三道疯了一样的撕咬。
李浩老脸丧尽,狼狈的六次请求辞职,才总算是保全了最后的体面。
这个时空,经历了裴元挑起的“大议功”,李浩的功过,被更清晰的展露在世人面前。
然后,他跑路的身形就更狼狈了。
朝廷上的风云变动,让裴元看的津津有味,不明真相又知道点什么的魏讷和焦黄中,却彻底的跪了。
两人做梦都没敢想,当初那些狂言妄言竟然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