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鉴哪知道裴元会怎么做?
他的话已经带到,也没兴趣陪他打哑谜了。
于是便对刘祥说道,“本官怜悯你不易,也不必去西南充军了,去辽东做个县令吧。若是我没猜错的话,你还有再见到那人的一天。”
说完,看着刘祥诚心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到时候,切莫自误啊。”
刘祥听得心中如同翻江倒海一般。 .88电子书屋
若是那人小小的任性,就能让兵部尚书亲自过问他的案子,还格外施恩,为他避免了充军的命运,甚至还能保留一个官身。
那当初自己若是肯和他相见,得到他的相助,自己是不是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呢?
接下来的数日,在满朝吃瓜官员眼中,属实有些风云突变。
先是左都御史李士实高调表示,不想追名逐利,愿意把晋升内阁的机会让给其他人。
接着,另一个大热人选兵部尚书何鉴,不但要放弃这次晋升内阁大学士的机会,甚至愿意为了解决朝廷现今的僵局,要辞掉兵部尚书的职务。
何鉴的表态一下子就压过了李士实,引来了朝野哗然。
甚至就连天子,都派了宦官来秘密询问何鉴的真实意图。
或许是已经彻底做好了心理建设的缘故,何鉴面对外界的质疑,回答的很坦荡。
许多早就预备好的漂亮话,不停的往外甩。
“君明臣贤”什么的就不必说了,就连很多何鉴以往看都不看几眼的郎中、主事都得到了他不少赞语。
众人见何鉴已经完全是一个退休老干部的姿态了,这才彻底信了。
何鉴自己派系的人,自然是慌成了一团,纷纷来拿主意。
杨廷和与杨一清也紧锣密鼓的开始研究,何鉴离去后,未来的斗争形势。
就在文官们勾心斗角,内斗不止的时候,得到机会的朱厚照,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准备迅速的推动他的“先军大明”计划。
因为裴元这个小蝴蝶的干预,此时的文臣阵营更加涣散,而朱厚照有了贺环这个不错的谋略高手,反倒有些如虎添翼的意思了。
这蓄势待发的一众人等,像是要捕食的豹子,紧密的注视着朝局的变化。
杨廷和与杨一清在和各自党羽商议后,都认为可以借助何鉴的离场,瓜分何鉴空出的势力范围,从而壮大自身。
在内阁将何鉴的辞呈送上后,朱厚照不动声色的慰留。
杨廷和与杨一清都没察觉什么不同,依旧任由何鉴走着辞职慰留的流程。
等到流程走完,朱厚照以何鉴功成身退,额外赐下恩旨,加太子太保、阶光禄大夫、勋柱国,再荫一子为锦衣卫百户。
何鉴完成交接,毫不拖泥带水的就与旧人辞别,离开了京城。
裴元为了展示自己的政治操守,也假惺惺的出城相送。
裴元这等上不了台面的锦衣卫,当然没资格混迹在一帮文臣官宦之中。
好在他刚在城外出现,就吸引了何鉴的目光。
裴元向他招了招手,何鉴也颔首示意。
就在一众官员们,为送别了一位朝中大佬,在城门外欷歔的时候。
穿着蟒袍的太监萧敬,也在大小太监的拥簇下,来到了兵部。
随后,萧敬传下旨意,要求兵部兑调京营、宣府边军,令其往来操习备御,调拨往来数额各三千名。
兵部的主事官员们,对此十分震惊。
因为之前,朱厚照在豹房和太平仓练兵的时候,还只是靠从义子们那里抽调的少数家丁编练。
朱厚照甚至为了解决这些人的钱粮、兵甲问题,和兵部闹了不小的矛盾。
没想到何鉴前脚才刚出城,后脚朱厚照就派人来兵部传令了。
而且,这次涉及的还不单单是天子手中掌握的那些私兵,天子甚至想将边镇的正规军调一些进京。
调边军进京?
这踏马不是想弄进来一个活董卓吧。
这是什么何进才能想出来的好主意?
涉及兵马调动的兵部职方司郎中汪举,也是看过《三国演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