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和武官们共同认定的结果,难道还能推翻?
内阁和七卿共同的意志,难道能够挑战?
可我那么不自信是怎么回事?
我是不是病了?
等到李士实惴惴不安的离开。
裴元将陈心坚唤了过来,伸了伸懒腰,“准备干活了!”
兵部的意见已经递了上去,朱厚照应该很快就会抛出他的“义子策”。
接下来,裴元就该趁着文官阵营阵脚大乱的时候,利用阵营情绪,拼命输出自己的私货了。
陈心坚闻言,也是精神一振。
裴千户在智化寺挂机,让他也觉得京中的争斗有些无趣起来。
现在裴千户要动,那么这京城中,想必很快又要迎来新的风暴了。
裴元先对陈心坚道,“让谷大用找个借口回山东休养吧,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谷大用纯废物一个,偏偏前一阵又搏到了很高的热度,留在这里,很可能会成为裴元的弱点。
这等工具人,用完了也该打发他回山东了。
现在裴元要滞留京城,罗教的蓬勃发展,还需要这位太上长老的保驾护航。
裴元沉吟了一会儿,又道,“替我写一封信,给山东镇守太监毕真。”
陈心坚立刻道,“千户有什么要交代的。”
裴元淡淡道,“问问他,想不想看看新的刀是怎么砍人的?速度要快!”
等陈心坚离开,裴元默默盘算了下接下来的计划。
等到毕真的回复到了,就该由这个山东镇守太监,吹响总攻的号角了。
到那时,裴元将会彻底的瓦解清流的同盟,重新塑造朝中的格局。
让裴元想不到的是,他还是高估了朱厚照的耐性。
兵部的封赏奏疏送上去了只半日,朱厚照就迫不及待的召开临时朝议,当众宣布了自己的“义子策”。
用朱厚照冠冕堂皇的说法,乃是不忍心看到朝堂割裂,文武相忌,愿意用亲亲私情,使朝中上下一心。
因此他打算从这次霸州平叛的功臣之中,招收一些人为义子,并且赐下皇庶子的名头,以此弥补封赏的不足。
朱厚照突然抛出的这个决定,让满朝文官有些措不及防,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那些武官们,则显然是早就和朱厚照达成了默契,此言一出,立刻轰然响应。
看到这不同寻常的一幕,立刻让不少懵懂的人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一些政治敏感的家伙,甚至都能想到此事后续的发展。
一旦皇帝脱离兵部体系,能够直接指挥这些武官。
那么自从英宗时代以来,给天子设下的桎梏,就将名存实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厚照这时候抛出这个“义子策”,简直称得上一次隐性的政变。
文臣们沉默许久无人接话,朱厚照也从亢奋变得不安。
朝议在极其压抑的氛围下结束。
当天夜里,裴元就被朱厚照悄悄召入宫中询问对策。
裴元对此果断甩锅,“此非卑职智力所及,陛下何不问计于贺环?”
朱厚照大失所望。
只是他生平自负,觉得自己想不到什么办法,这个裴元估计也够呛。
看来只能等“小仲达”入京了。
因为有上次刘瑾新政失败的经验,朱厚照这次表现的异常谨慎。
先是假装掉线,称病不朝了三日。
后来在忍不住去豹房玩耍的时候,还是被辅臣和尚书们堵住了。
朱厚照自然明白自己的政治冒险有些踩线了。
面对杨廷和的诘问,理屈词穷之下,竟忍不住脱口而出,“此事暂且搁置,等贺环入京,再讨论不迟。”
杨廷和闻言大感不悦,“国家大事,不和公卿商议,为何问计于武夫?”
言罢,拂袖而去。
就在京中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的时候,陈心坚派往山东的信使回来了。
山东镇守太监毕真表示:我也要像谷大用那样,就要。
就要就给你呗。
裴元立刻修书一封,让人快马给毕真送去。
也就是在这一天,天津卫指挥使的程雷响紧急让人来送信,说是前去迎接淮安卫指挥使贺环的队伍,已经进入天津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