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是他多铎非要死磕到底,坚守南京城,实在是眼前这严峻的形势,逼得他别无选择。
他安排三万铁骑驻扎在淳化镇,就是为了和城内守军相互策应,互为应援。
在他看来,单纯依靠城池被动防御,实在是太保守。
自家大军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骑兵的机动性,八旗铁骑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令人敌人闻风丧胆。
相比之下,夏军就缺乏这样的骑兵优势。
他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让城内城外的清军紧密配合,让包围而来的夏军无法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延长南京城的防守时间。
只要等到京城那边的安排发挥作用,相信眼前的夏军定会不战自退。
到那时,自己的机会就来了,清军的大反攻也将正式拉开帷幕。
多铎无疑是一位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可他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他的对手中是否也同样有此战略思想的人。
只考虑自己的战略布局,却不了解对方的实力和谋划,知己却不知彼,那就是不是什么战略家,而是长平之战的赵括了。
就在多铎忙着加紧城防、调兵遣将的时候,周云率领的重炮队已经抵达了与南京城隔江相望的江浦城。
李过等人率领的原大顺军,从长江西边的和州渡江,进入芜湖县,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北上,到达江宁县和句容县,对南京城形成了包围之势。
隶属南柱军的归云军,则借助水师的力量,沿着长江北上,将军队部署在了应天府的溧水县,也就是南京城的正南方。
江面上,水师的船只来回巡游,攻击着南京守军为数不多的水师船只。
三天之后,周云在南柱军水师的协助下,将重炮队和一万兵马运过了江,抵达南京西城外。
随着周云的到来,各军将领纷纷朝着周云的中军帐赶去。
中军帐内,灯火通明,将领们齐聚一堂,气氛热烈而又紧张。
此时,在南京城周边,已经聚集了大量的夏军。
驻军淮安府的孙明远十一万大军,攻打扬州的黄得功五万;吴初的上柱军四万;李过、高一功率领着投诚过来的二十万大军;归云军加上南柱军水师四万兵力,共计四十四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