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个风邪乘肺的病人啊,他的脉象就是浮弦而数的。浮脉呢,就像水面上漂着的叶子,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说明风邪在体表作祟;弦脉呢,就像绷紧的琴弦,摸起来有点紧有点硬,说明身体里有气滞或者痰饮这些“捣乱分子”;数脉呢,就像心跳加速一样,说明身体里有热或者病势在加重。
所以啊,当你摸到这样的脉象时,就要警惕了,可能是风邪这家伙在捣乱呢!这时候啊,你就得赶紧拿出咱们的药方来对付它啦!
说到这风邪啊,它可真是个调皮的家伙!它就像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一会儿跑到肺部小剧场去捣乱,让病人咳咳喘喘的;一会儿又跑到大肠那儿去调皮,让病人大便干燥或者拉出血来。
有时候啊,它还会跑到头部去“开派对”,让病人头疼得跟要裂开似的;跑到关节去“跳舞”,让病人关节疼得跟被人拿针扎似的。总之啊,只要风邪这家伙想捣乱,它就能找到地方去“撒欢儿”。
小主,
所以啊,咱们平时啊,可得注意保养身体啊!多穿点衣服啊,别让那些风邪有机可乘;多吃点营养丰富的食物啊,让身体变得更强壮;多锻炼锻炼啊,让气血运行得更顺畅。这样一来啊,风邪这家伙就只能“望洋兴叹”啦!
听完张仲景仙师的爆笑讲解后啊,小弟子那是恍然大悟!他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哎呀师父啊!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呢?原来这些药材还有这么多妙用啊!看来啊,我还得多跟您老人家学学才行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话啊,那是笑得合不拢嘴啊!他摸了摸小弟子的头说:“小徒啊!你这孩子!就是聪明!只要你肯学!将来一定能成为比我还要厉害的中医大师呢!”
有一天,小弟子一脸愁容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双手合十,虔诚地问道:“仙师啊,弟子最近遇到个棘手的病例,病人面目浮肿得跟包子似的,脊背疼得直不起腰,走路都扭扭捏捏的,更别提什么‘隐曲不利’了,最严重的是,这哥们儿骨头都开始萎缩了!脉呢,又沉又弦,这可咋整啊?仙师,您可得救救急!”
张仲景仙师一听,眉头一挑,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缓缓说道:“哦?竟有此等奇症?来来来,让我给你说道说道。”说着,仙师捋了捋长长的胡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啊,乃是风邪作祟,它不走寻常路,偏偏盯上了肾脏这位‘大佬’。肾脏一受欺负,身体就开始闹意见了,面目浮肿、脊背疼痛、行动不便、骨头萎缩,这都是肾脏在向你抗议呢!不过别怕,咱们有祖传的柴胡桂枝汤,专治这种疑难杂症。”
小弟子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柴胡桂枝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那……这方子怎么配啊?”
仙师哈哈一笑,伸手一指:“看好了,我这就给你细细道来。”
于是,仙师开始娓娓道来柴胡桂枝汤的制配方法:“这方子啊,一共有九味药。桂枝一两半,换算成现代计量,就是7.5克;芍药也是一两半,7.5克;甘草一两,炙过的,也就是5克,用来调和药性;柴胡可是重头戏,要四两,也就是20克,它可是祛风邪的高手;半夏二合半,换算一下大约是12.5克,能化痰湿、止呕吐;人参一两半,7.5克,大补元气;黄芩一两半,7.5克,清热燥湿;生姜一两半,7.5克,温中散寒;大枣六枚,劈开,这个不用换算,直接六颗就行,用来补脾胃。”
小弟子一边听一边点头,手里的小本本记得飞快。仙师见状,继续说道:“把这些药材统统放进锅里,加上七升水,也就是现在的1400毫升左右,然后开大火煮。等水开了,再转成小火慢慢熬,熬到只剩下三升水,也就是600毫升左右,就可以把药渣滤掉,留下药汤了。这药汤啊,要分三次喝,一天之内喝完,保证药到病除!”
小弟子听得目瞪口呆,心里暗暗佩服仙师的医术高超。不过,他转念一想,又问道:“仙师啊,这些药材都是干啥用的啊?为啥它们凑在一起就能治病呢?”
仙师一听,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了:“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来来来,我给你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