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法(十三)

弟子听得津津有味,突然又想到了什么:“师父,那要是脉象浮又迟,脸上热得跟红苹果似的,还直打哆嗦,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仙师摸了摸下巴,思考了一下:“嗯,这种情况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正气和病邪在打架,打得难解难分。不过呢,别担心,过个六七天,病人应该能出一身汗,病也就好了。但要是这时候病人反而发起高烧来,那就得注意了,这病啊,可能还得再拖拖。”

“为啥呢?因为这迟脉啊,就像是身体里的阳气不足,就像个没电的手机,想出汗都出不来。这时候,病人可能会觉得身上痒痒的,就像是手机没电了还想玩游戏,那种憋屈感,你懂吧?”

小主,

弟子点了点头,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师父,那要是病了个六七天,手脚上的脉都跳得挺欢,病人却烦躁得说不出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仙师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哎,这种情况啊,就像是身体里的正气和病邪在激烈交战,病人烦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这时候啊,病情还没稳定下来呢,得继续观察。”

“不过啊,要是这时候病人的脉象变得平和了,人也不烦躁了,眼睛虽然有点重,但眼睑内侧却泛着淡淡的黄色,那就说明病情快要好转了。这就像是你熬夜加班后,虽然累得跟狗似的,但看到老板给你发的奖金短信,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对吧?”

弟子一听,哈哈大笑:“师父,您这比喻真是太逗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伤寒还真是千奇百怪啊,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仙师也笑了:“是啊,伤寒这东西啊,就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总爱跟你玩捉迷藏。不过啊,只要你掌握了它的规律,就能轻松应对了。”

“就像你刚才问的那些问题啊,其实都是通过观察脉象和病人的症状来判断病情的。脉象浮、数、微啊,就像是身体在给你发送信号,告诉你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所以啊,学中医啊,就像是在读一本无字天书,得用心去感悟才行。”

张仲景仙师突然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这样的:“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这话听起来是不是跟念咒似的?别急,让我给你们翻译翻译,保证让你们笑得前俯后仰,还能学到点真本事!

首先,“伏气之病”,你可以想象成身体里的“卧底”——那些平时不声不响,关键时刻给你来个“惊喜”的病气。它们就像潜伏在体内的特工,你不注意的时候,它们就安安静静的;但一旦时机成熟,嘿,那就得给你点颜色瞧瞧了!

“以意候之”,这可是张仲景仙师的独门秘籍,意思是用咱们聪明的脑袋瓜子去感受、去预测。就像你玩游戏,总能感觉到BOSS什么时候要放大招一样,对待伏气病,咱们也得学会“读心术”,提前做好准备。

“今月之内,欲知伏气”,这句更逗了,仙师仿佛在说:“嘿,朋友们,这个月咱们得留点心眼儿,看看那些潜伏的小家伙们有没有蠢蠢欲动。”

接下来是重头戏——“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这可是中医里最炫酷的技能之一——脉诊!想象一下,仙师一手搭在病人的手腕上,闭目凝神,仿佛在与病人的身体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这可不是随便摸摸那么简单,这可是通过脉搏的跳动,来判断身体内部的状况。

比如说,如果脉象微弱,就像是小溪里的水快干了一样,那仙师就会告诉你:“哎呀,你这喉咙啊,怕是要开始‘唱歌’了,不过这可不是KTV里的那种哦!”原来,脉象微弱可能意味着体内有伏气,它正悄悄地向喉咙发起进攻,让你感觉像是被鱼刺卡住了似的,但其实并不是喉痹(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咽喉炎)。

病人这时候可能会一脸懵圈地说:“医生,我确实觉得喉咙里像有团火在烧,可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候,仙师就会微微一笑,摆出一副“一切尽在掌握”的姿态,说:“别急,虽然你现在感觉像是被火烤,但咱们还有大招没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