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接着说:“宣传推广方面也不能忽视。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提前预热,吸引更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和学校合作,让老师们帮忙宣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林悦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要点。他深知,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关系到团队的发展,更关系到众多青少年的成长。
会后,团队成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小李和小周开始收集青少年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研究当前青少年的兴趣趋势和教育需求。他们走访了多所学校,与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文化课程的期望和建议。
“通过这几天的调研,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对科技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非常感兴趣。比如用动画、游戏的形式展现古诗词,或者用3D打印技术制作历史文物模型。”小李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分享道。
陈瑶则带领插画团队,开始构思设计一系列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宣传海报和课程教材插画。她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化课程的兴趣。为了设计出更贴合青少年审美的作品,陈瑶还专门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投票活动,邀请青少年参与评选他们喜欢的插画风格和元素。
“孩子们的反馈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的很丰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想法融入到作品中。”陈瑶感慨地说。
在宣传推广方面,王琳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她联系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申请了专门的项目账号,开始发布一些有趣的文化小知识和项目预告视频。同时,她还与学校的老师们建立了密切的沟通渠道,邀请他们在学校内部宣传这个项目。
“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表示愿意积极配合,还有一些家长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询问课程的具体安排。”王琳兴奋地向大家汇报宣传成果。
而林悦则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内容的策划和创作中。他每天早早来到工作室,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调研结果和团队成员的建议,精心设计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他希望这些课程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一天,林悦在整理资料时,突然灵感闪现。他想到可以设计一门“未来城市创作”的课程,让孩子们结合文学创作、绘画和科技知识,描绘出他们心中未来城市的模样。这个课程既能培养孩子们的跨学科能力,又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探索精神。
小主,
林悦立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团队成员,大家都觉得非常新颖有趣。于是,以“未来城市创作”课程为核心,他们又拓展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如科技发明创意比赛、文学作品朗诵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