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米具有清肝泻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症状。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火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槐米苦寒,能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上炎之症自除。如《本草正》中提到:“槐花,味苦,性寒,无毒。治大、小便血,舌衄、目赤,及阴疮湿痒。”在一些古代方剂中,常将槐米与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明目之品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3.2 现代药理研究
3.2.1 抗氧化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槐米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芦丁、槲皮素等,这些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它们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研究发现,槐米提取物可显着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 Px)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在《槐米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中,通过体外实验测定了槐米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槐米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在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2.2 抗炎作用
槐米的抗炎作用也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实。其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在动物实验中,给予槐米提取物可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 α)等炎症因子的含量。相关研究表明,槐米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核因子 - κB(NF - 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通过阻断该通路,减少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3.2.3 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槐米具有调节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槐米提取物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水平,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同时,槐米还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 LDL)的生成,减轻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槐米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中,通过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发现给予槐米提取物后,大鼠血脂水平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减轻,提示槐米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4 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关于槐米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发现,槐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抗肿瘤活性。芦丁和槲皮素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如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 - 2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它们还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使肿瘤细胞停滞在G0/G1期或S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槐米提取物还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减少肿瘤血管的形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在《槐米黄酮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研究结果显示槐米黄酮能够显着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药物来源。
3.2.5 抗菌作用
槐米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槐米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抗菌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等有关。在《槐米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中,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槐米提取物对不同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槐米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在食品保鲜和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四、槐米药用价值的相关文献研究
4.1 古代文献记载
4.1.1 《神农本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