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创作,用自己的笔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成为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上海戏剧界在淞沪会战后的表现,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更彰显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他们通过新编抗日剧本,唤起了民众的爱国抗日之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淞沪会战之后,上海宛如一座与世隔绝却又被阴霾笼罩的孤岛。
大街小巷中,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膏药旗在各个角落飘扬,他们不可一世,如新的侵略主宰者般耀武扬威。
士兵们穿着那身狰狞的军装,在街头横冲直撞,随意盘查、抓捕中国人,百姓们在恐惧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整个城市弥漫着压抑和绝望的气息。
然而,上海的戏剧演绎人员却没有被这种黑暗所吞噬,相反,他们心中的爱国火焰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热,纷纷投身于新编抗日剧本的创作浪潮之中,试图唤起民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抗日之心。
于伶,这位上海戏剧界的翘楚,在淞沪会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际,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日戏剧的创作。
当时的创作环境极为恶劣,物资匮乏,随时面临着日军的搜查与迫害。
他在一间狭小简陋的屋子里,昏暗的灯光下,与同行们一起研讨剧情,常常为了一个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而争得面红耳赤。
在创作《血洒晴空——飞将军阎海文》时,为了让剧本更能展现出阎海文英勇无畏的形象,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甚至冒险去采访那些曾经目睹阎海文战斗场景的老兵。
他们泣不成声地讲述着阎海文在弹尽粮绝之际,仍孤身奋战,最后壮烈牺牲的壮烈画面。
于伶将这些细节一一融入剧本之中,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阎海文的英雄气概。
于伶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多部抗日主题的剧本。
《满城风雨》这部剧本里,细致刻画了上海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迫害。
比如剧情中有这样一幕:一位普通的老妇人,因为家中儿子参加了抗日队伍,被日军抓走严刑拷打。
老妇人在日军的威逼下,始终守口如瓶,最后被日军残忍地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