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在这里讲的是秦皇岛的碣石山。碣石山由近百座颠连起伏的峰峦组成,在数十里范围之内,岭岭相携,峰峰偎依,素有“天下神岳”“神岳碣石”之美称。关于碣石山,《山海经》和《禹贡》记载。最早在《山海经》中的记载称 “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这里的碣石是黄河支流上源的一座山。《尚书·禹贡》中记载:“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这显然是在说远古时的碣石山似楬插于海岸,为东北进贡的少数民族“岛夷”(一说为“鸟夷”)乘舟遵海入河转航时必望的航标。
碣石山巍峨耸立,其主峰仙台顶犹如一位巨人,俯瞰着大地与海洋。山体连绵起伏,如巨龙蜿蜒盘踞在昌黎、卢龙、抚宁三县交界处。从远处眺望,山脉的轮廓在天地之间勾勒出一幅雄浑的画卷,山峦的线条或舒缓、或陡峭,像是被大自然用巨斧精心雕琢而成。有些山峰尖峭如刃,直插云霄,仿佛要刺破苍穹;有的则呈浑圆之态,恰似大地隆起的坚实脊梁。在阳光的映照下,山体的岩石纹理清晰可见,犹如岁月镌刻的印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历史上,自秦始皇嬴政开始,曾经有多位帝王登临碣石,并留下很多的诗篇、石刻。最为着名的有秦始皇在碣石山刘下了《碣石刻石》:“皇帝建国, 德并诸侯, 初平泰壹。卅有二年, 巡登碣石, 照临四极。从臣群作, 上颂高号, 爰念休烈。戎臣奋威, 遂兴师旅, 大逆灭息。武殄暴强, 文复无罪, 庶心咸服。惠论功劳, 恩肥土域, 赏及牛马。堕坏城郭, 决通川防, 夷去险阻。地势既定, 黔首无繇, 天下咸抚。男乐其畴, 女修其业, 事各有序。惠被诸产, 久并来田, 莫不安所。群臣诵略, 请刻此石, 垂箸仪矩。”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来到碣石山观海,并开展了求仙活动。现在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就是因为汉武帝曾经登临而得名。郦道元《水经注·濡水》记载:“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濡水,即现在的滦河。
后来魏武帝曹操在碣石留下了着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后来晋宣帝司马懿、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都曾经来到过,他们或“之碣石”,或“登碣石”,或“临碣石”,或“刻石纪功”,或“观沧海”,或“游宴群臣”,或揽胜赋诗,多见诸史籍记载。
1954年夏,毛泽东主席来到秦皇岛抚今追昔,写下了着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主席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完“昆池碣石”,我们继续“钜野洞庭”。
“钜”,形声字,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其本义是刚硬的铁。《说文解字》:“钜,大刚也。从金,巨声。”《集解》:“徐广曰大刚曰钜。”段玉裁注:“引申为钜大字。”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引申为凡大之称,又多借巨字为之。” ,后来引申表“钩”。在古文中,“钜” 常和 “巨” 通用,表示巨大、很大的意思。
“野”,最初是会意字,在家古文终究已经有了这个字。在甲骨文的字形中其两侧是“木”(指树),中间是“土”,这就表明野外之土有山林。金文也保持了这种形体,只不过“土”上有“林”,意思更确切。战国文字由金文演变而来。大约到秦代衍化出从田,从土,予声的结构;从田从土,表明野外有田有土;右边是个“予”字,这是表读音的,这就组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现代规范汉字由此发展而来。《说文解字》根据“田”“土”合书之形,故分析为从“里”,而于古文(图5)则分析为“从里省”。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结构的古文字“田”“土”是分开写的,如图10、11,因此当分析为从田,从土更为恰当。埜、??、野三字长期并存,现代汉字整理时,以“野”为正体,“埜”“??”作为异体字淘汰。
野的本义是郊外、野外的意思。在中国古代,郊外除了树林、田地,一般都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所以郊外的视域都很开阔,由此“野”引申出一定的范围、界限的意思,用于视野、分野等词中。另外,古时农业社会,普通老百姓多居住在山野之中劳作,无权无势,是被统治的对象;而达官贵人则住在城市里,处于山野的人所以野又引申出民间的意思。如朝野、在野等词中便是这个意思。
野除了指生活在山野中的人,也指生长于郊野的动植物,如野猪、野鸡、野草、野花。这些动植物与经过人工培养的动植物不同,常常带有野性,由此,野又有粗鲁无礼、蛮横、不开化的意思,用于野心勃勃、撒野、野蛮等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