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华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他心里清楚,科委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国内大多数人心中扎了根,成了主流,而面向市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在全国范围内是少之又少,也就是国家在改革开放后设立了经济特区,这些创业者才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不过,就算在经济特区,情况也不一样。

秦奕知道,现在也就鹏城的政府胆子大,敢大刀阔斧突破旧框架,探索新路子,珠市、汕市、鹭岛那些地方,还是小心翼翼,在旧体制和新尝试之间犹豫,不敢放开手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想明白这些,苦笑着摇摇头:“这家公司比高盛还离谱,国企都瞧不上,更别提咱们八四科技了。”

“这样,那只能看看后续其他的风险投资机构了。”齐青律附和道。

“是了。”秦奕有些遗憾地说道,“不过短期内来看,国内是不会出现多少优秀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了。”

秦奕有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除了刚才所说的思维模式问题,还有不少环境因素不利于风险投资机构发展。

当下华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行为准则尚在摸索确立,法制约束也远未健全。

在这般复杂的宏观背景下,风险投资这种高度依赖市场自由选择与淘汰机制的运作模式,与现有的经济环境产生了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

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在风险投资发展进程中所具备的完备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相比,华国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法制建设配套明显滞后,社会整体法制观念淡薄。

面对新兴的风险投资行业,国内既有的法律法规因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无法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发展,致使相关机构在运营过程中极易偏离初衷。

当然,若将华创公司的最终陨落单纯归因于时代的局限性,显然也有失偏颇。

事实上,早在华创公司创立之初,失败的隐患便已悄然埋下,这也注定了它难以成为一家家喻户晓的杰出风投机构,甚至在 1998 年便被华国国民银行宣告清算,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