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规范同样不可或缺。在广袤无垠的网络世界中,URL 就如同精确的 “门牌号”,承担着标识和定位各类资源的关键使命。
无论是网页、图片,还是视频、音频等,只要被赋予了 URL,用户便能凭借这一特定地址,跨越网络的千山万水,精准访问到目标资源。它是网络资源定位与访问的核心标识,让网络信息的获取变得高效且有序。
有了明确的 “地址”,规范地址间通信的协议便成为必然。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应运而生,作为网络传输超文本的专属协议,它详尽地规定了客户端(如常见的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流程。客户端如何发起网页、图片等资源的请求,服务器又该依据何种规则响应这些请求,HTTP 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引。
虽然之前秦奕把自己写的那两个网络传输的程序叫做“超文本传输协议工具”,但其实工具里面并没有实现超文本传输协议,只是简单的将文本内容放到网络中传输,后续随着网络中内容的丰富,必然要有明确的协议规范才能让不同形式的内容能够顺畅交互与共享。
凭借这三项标准,网络得以实现基本的信息传输功能。
但在若想让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这些还远远不够。
超文本标记语言虽具备一定的样式设定能力,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专注于网页结构的局限性日益显着。
后续网络页面的需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本排版,链接、按钮、菜单等交互元素的加入,以及鼠标悬停效果、页面跳转等动态交互功能的实现,都对网页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将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各类支持互联网的电子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络排版需要适应不同屏幕尺寸、分辨率和纵横比的挑战。确保网页在各种设备上都能呈现出良好的可读性和视觉效果,很快就会成为摆在网页开发者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