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他就庆幸起合作的人是沈元枢来。主演的戏没有小戏,沈元枢后期的任何一场戏单拿出来,大都比这一场刺杀戏重要得多。这就导致他整个人很忙——因为要应付很多有分量的演员。从戏本身的主次来说,安璇的重要性是排在非常靠后的。
安璇破天荒地主动找他沟通剧本,沈元枢反倒端起架子来,回应给的模棱两可,就差没把“你也有今天”几个大字写在脸上了。他那个扬起下巴的样子,总让安璇想到孔雀。在一片灰暗里,这个认知像是格格不入的彩色云朵——出现得违和又古怪,却带来了一点儿微妙的快乐。
沈元枢是个可爱的人。安璇想。这个男人的外在人设可能包含各种各种苏破天际的形容词,但唯独没有可爱这两个字。安璇觉得这是有点儿遗憾的事。
就像他预料的那样,沈元枢的矜持只持续了不到半天。晚上下了戏,他主动约了安璇,在酒店的大堂对剧本。戏拍到这个进度,沈元枢也看出了安璇对人物梳理的逻辑。只是他自己的人物逻辑,一直很微妙。越王对明犀的感情是怎样的,这始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沈元枢演戏是情绪型的,具体什么样子,要看临场发挥。拍摄时的情绪能到哪里,就到哪里。好的时候自然是很好,但是发挥不好的时候,短板也很明显。通告与剧本的顺序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候上一场戏的情绪还在绝望不已,下一场戏就要欢天喜地了。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演员来说,确实是有难度的。
这种技巧性的事无法一朝一夕地适应。所以安璇很多时候与他对戏,也仅仅能考虑两个人当下的状况。他是明犀,他最了解的只有自己。而对于越王,明犀始终是与他隔着许多东西的。身份也好,地位也好,还有许多在大环境下人物本身对彼此的认知局限。安璇只能给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让沈元枢自己去理清越王的人物脉络。
最后沈元枢放下剧本,沉吟起来:“那明犀希望越王面对刺杀给出什么反应呢?”
安璇想了想:“他期望自己被理解。他什么都不能说,但他希望越王能明白。”如果按照原本的剧本,这出戏其实很简单,明犀刺杀,越王震惊。如果越王能给出遭到背叛的反应,已经算是演出层次了。
其实安璇把逻辑反着理,已经属于是给自己悄悄加戏了。毕竟按照魔改之后的剧本,明犀这个人物就是一个普通的见利忘义的背叛者罢了。如果沈元枢不理他,这戏也就按照原来的逻辑简简单单地拍过去了。
其实选择不理会,对沈元枢来说是比较省力的。
最后两个人对了对台词,安璇没有看出沈元枢的情绪。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怎么处理就是沈元枢的事了。
回到房间的时候,安璇想,他或许还是利用了沈元枢。利用了那个人对自己的好感。
黑暗里,往事又开始闪回。他最后翻身起来,把买了很久,但是一直没喝的一小瓶白酒拿了出来。
抽烟与喝酒都不是什么好习惯。他答应过白秋芸,要认真生活,爱惜自己。所以尽管他知道,酒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情绪,但他仍然选择了克制。
拍完明天的戏就杀青了。最后一天,争取有一个好些的状态,也不算是放纵。安璇把那二两白酒喝了下去,然后设好闹钟,倒回到了床上。
最后一天的戏,他早早到场,早早开始等待。沈元枢这一天和周亦开有对手戏,两个人一拍就是一整天。沈元枢在戏里要和他动手,有几幕推搡什么的,为了力求情绪到位,一直在反复地拍。可能因为本身两个人关系比较微妙,沈元枢的情绪一直在被导演说不够饱满。安璇在一边瞧着,悄悄叹气。拍戏有时候真真假假,找借口假戏真做的,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沈元枢这样一味克制着,也不见得就是个妥当的办法。
假戏真做。这个念头几乎让安璇一瞬间就阴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