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南下的战前动员与出征

第174章 南下的战前动员与出征

1674年,天下局势波谲云诡,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历经无数血与火的洗礼,大明共和国终于站稳脚跟,国势蒸蒸日上。工业领域蓬勃发展,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烟囱中升腾的烟雾仿佛是新时代的战旗;科技日新月异,电报、火车等先进发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重塑着国家的力量格局。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大明共和国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发展瓶颈——橡胶资源极度稀缺,这一困境在蒸汽汽车的研发与量产进程中尤为凸显。

蒸汽汽车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交通工具,承载着大明共和国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推动工业发展的厚望。研发团队日夜钻研,工厂也做好了量产的初步规划,可橡胶资源的匮乏却如同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橡胶对于蒸汽汽车而言,就如同心脏对于人体一样重要。其轮胎需用橡胶制造,凭借出色的弹性、耐磨性与抓地力,赋予蒸汽汽车稳定的行驶能力,无论是城市街道的平稳运行,还是长途运输中的安全保障,都离不开橡胶轮胎。但当下,因橡胶稀缺,蒸汽汽车的研发难以深入,那些设计精良的模型只能无奈停留在试验阶段,量产更是遥不可及,大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大明共和国,也面临着周边势力复杂动态带来的挑战。南京,作为大明共和国的核心,威严庄重。光明宫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琉璃瓦在日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耀眼光芒,彰显着这个新生共和国的自信与力量。踏入光明宫内部,便能感受到那股庄严肃穆的气息,仿佛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在此交融。此刻,在位于光明宫深处的办公室内,我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地伫立在巨大的局势地图前。这张地图绘制得极为精细,山川河流、城镇关隘一目了然,周边各国的势力范围也被清晰标注,其中满清虽已被彻底推翻,但其过往的痕迹与周边势力的关联仍在地图上有所体现。

桌上摊开的文件,详实记录着缅甸和暹罗在过往支持满清、为其运输武器的种种行径。每一行文字都像是一道旧伤,刺痛着我的心,那不仅是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更是如今筹谋新战略的关键契机。在当今时代,橡胶资源对于大明共和国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在汽车轮胎制造方面,堪称基石。除了蒸汽汽车对橡胶的迫切需求,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常规汽车也逐渐成为国内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从城市的物资配送,到长途的人员往来,汽车的身影无处不在。橡胶轮胎赋予汽车稳定行驶能力,在不同路况下发挥关键作用,对于军队的运输和作战装备来说,更是极大提升了机动作战能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坚实保障。

在工业领域,橡胶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工厂里的传送带,依靠橡胶的柔韧性和耐磨性,日夜不停地运转,将原材料输送到各个生产环节,保障工业生产的高效进行;各种精密仪器中的减震垫,由橡胶制成,能够有效减少机器运转时产生的震动,提高产品的精度和质量,助力工业生产稳定运行,是推动大明共和国进一步强大的核心要素。

目光转向中南半岛,这片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的区域,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库。这里除了拥有丰富的橡胶树资源,还蕴藏着大量锡矿,而暹罗的锡总储量更是位居世界首位。锡在电子工业中,用于制造各种电子元件的焊接材料,确保电路连接的稳定可靠;在合金制造方面,加入锡能显着改善合金的性能,制造出更坚固、耐用的金属材料,这些都能够助力大明共和国持续提升工业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此外,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也颇为丰富。石油经过提炼,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提供动力,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天然气则广泛应用于工业加热和居民生活用气,对于大明共和国蓬勃发展的制造业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来说,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保障着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不仅如此,中南半岛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临南海,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长达1.17万千米的海岸线,就像是一条天然的经济纽带。掌控这片区域的海岸线,大明共和国的商船便能更便捷地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想象一下,一艘艘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传统商品的商船,从沿海港口出发,乘风破浪,驶向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在欧洲的港口,当地商人对这些精美的商品趋之若鹜,用黄金、白银和各种先进的工业产品进行交换;在非洲,与当地部落开展贸易,获取珍贵的象牙、香料等资源;在东南亚,与周边国家互通有无,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这不仅拓宽了海外市场,增加了财政收入,还促进了国内经济的繁荣。同时,从战略角度看,建立沿海港口作为海军基地,能极大增强大明共和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和战略威慑力。海军舰队从这些港口出发,在广袤的海洋上巡逻,守护着国家的海洋权益,让任何企图侵犯大明共和国利益的势力都望而却步,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在全球的利益。我心中清楚,对缅甸和暹罗的行动势在必行,这份“旧账”便成了最好的出兵理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将目光聚焦到国内,云南西双版纳那片充满神秘与生机的土地,虽有着适宜橡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可天然橡胶树的数量却极为稀少。漫步在广袤的丛林间,橡胶树的身影稀稀落落,根本难以形成规模化的资源供应。为了缓解橡胶资源的匮乏,人们尝试人工种植橡胶树。但橡胶树的生长周期漫长,从幼苗栽种到能够割胶获取橡胶,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短期内,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人工种植,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当下大明共和国飞速发展的工业对橡胶资源的庞大需求。无论是蒸汽汽车和常规汽车的轮胎制造,还是工业生产中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都因橡胶资源的短缺而受到严重制约。

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橡胶资源已经成为限制大明共和国前进的关键瓶颈。由于没有橡胶进口渠道,国内橡胶供应完全依赖有限的本土资源,这使得情况雪上加霜。自身橡胶资源的匮乏,使得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蒸汽汽车产业,难以实现突破和发展,严重影响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所以,扩张获取更多的橡胶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缅甸和暹罗所在的中南半岛,拥有丰富的橡胶资源,这让这场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清算旧账,更是为了打破橡胶资源的桎梏,为大明共和国的未来发展赢得生机。唯有如此,才能让国家在工业发展的道路上摆脱束缚,大步迈向繁荣昌盛的明天。

深思熟虑后,我毅然提起笔,在加急命令上签下我的名字,每一笔都饱含着决心与期望。这份加急命令,是要求正在朝鲜执行任务的王浩即刻归来。这时,办公室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请进。”我说道。门缓缓打开,熟悉的香水味先一步飘了进来。我不用抬头,也知道是林思琪。她总是那么引人注目,一袭长裙搭配黑丝高跟,长发柔顺地披在肩上,时尚又性感,却又不失干练。我们之间的情愫在长久的共事中日渐生长,却又默契地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我转过头,将加急命令递给她,她接过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我的手,那瞬间的温热让我心中一颤。她眼神坚定而专注,轻声说道:“我这就去办。”随后,她快步走出办公室,前往烽火通讯营。

林思琪赶到烽火通讯营,简明扼要地向负责人传达了指令内容和紧急程度。通讯营里,气氛紧张而忙碌,报务员们迅速就位,手指在电报机按键上飞速跳动,发出的电报声急促而连贯,仿佛是战争的前奏,每一下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这份指令跨越千山万水,要求王浩即刻由朝鲜归来。为确保行程迅速,我特意下令安排火车专列,让其火速赶赴昆明,投入紧张的作战准备与军事调动当中。

1674年8月5日,尖锐的电报声在光明宫我的办公室外急促响起。彼时,王浩正在朝鲜执行任务,接到这份紧急命令,心中瞬间被疑惑与强烈的使命感填满。深知能接到这样紧急的调令,必然是国家有重大任务。没有丝毫耽搁,王浩即刻登上火车专列。火车缓缓启动,随后风驰电掣般向着昆明奔去。火车的轰鸣声仿佛是内心的战鼓,催促着王浩不断前行。沿途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飞速闪过,但王浩无心欣赏,满脑子都是即将面临的任务。在脑海中不断思索,到底是什么紧急情况需要自己火速赶回?国家的战略布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经过几日几夜的奔波,王浩抵达昆明。昆明城热闹非凡,街头巷尾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但王浩顾不上这些,直奔指定地点,才知晓此次任务的详情。王浩将担任云南境内步兵126团的指挥官,作战目标是缅甸和暹罗。我向王浩传达任务时,着重强调两国曾支持满清对抗大明共和国的过往,看着王浩专注的神情,我心中明白他已经领会到任务的严肃性,但我对更深层次的资源战略意图暂时保留,只待他在实战中领会,凭借军事智慧和敏锐洞察力,逐渐理解这场行动对于国家发展的深远意义,尤其是获取橡胶资源对突破蒸汽汽车发展瓶颈以及国家整体发展的关键作用。

此后十日,王浩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战准备之中。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地图和情报资料,王浩整日埋首其中,仔细分析地形地貌。云南西双版纳边境的地图被反复研究,这里丛林密布,对于行军来说充满艰险,但王浩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通往缅甸的天然通道。

部队开拔进入雨林,潮湿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踏入了一个巨大的蒸笼。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光线难以穿透,四周弥漫着腐朽与潮湿混合的气味。刚进入不久,麻烦便接踵而至。先是行军队伍前方传来一阵惊呼,一条手臂粗细的毒蛇从树枝上突然蹿下,吐着信子,攻击一名士兵。幸好士兵反应迅速,侧身躲避,身旁战友眼疾手快,用手中的长刀将毒蛇斩成两段。然而这只是开始,随着深入雨林,地面上密密麻麻的行军蚁汹涌而过,所到之处,昆虫、小型动物都难以幸免。士兵们的脚一旦被行军蚁爬上,瞬间就会被叮咬得红肿疼痛。为了应对这些蛇虫鼠蚁,士兵们迅速拿出防蚊防虫的药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上,形成一道简易的防线。同时,他们两两一组,互相照应,一人前行时,另一人时刻留意周围是否有危险靠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晚宿营时,问题更加棘手。蚊虫在四周嗡嗡作响,企图寻找一切机会叮咬士兵。士兵们支起简易的蚊帐,可还是有漏网之鱼。老鼠也不时从草丛中钻出,偷食干粮。有士兵不小心将干粮袋放在地上,一夜之间,干粮就被啃食大半。面对这些状况,士兵们不得不轮流守夜,加强警戒。他们在营地周围撒上驱虫粉,还点燃艾草,借助烟雾驱赶蚊虫。

除了蛇虫鼠蚁,丛林中树木遮天蔽日,很难辨别方向,一旦迷路后果不堪设想。行军速度也大大降低,士兵们需要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但王浩和士兵们毫不畏惧,积极准备应对各种困难。士兵们开始进行丛林作战训练,学习如何在丛林中辨别方向,如何应对毒虫野兽的攻击,如何在复杂地形上快速行军。还准备了各种特殊的装备,如锋利的砍刀用于开路,指南针和地图用于导航,防蚊防虫的药剂用于抵御毒虫的侵袭。

在缅甸,国王敏东在8月10日得知大明共和国军队将于5日后来袭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脸上的神色阴晴不定。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得不强装镇定。他深知大明共和国军队的实力不容小觑,急忙召集国内将领紧急商议对策。议事厅里,气氛紧张压抑,将领们面色凝重。敏东在众人面前来回踱步,随后开口说道:“大明军队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保卫我们的国家。”经过一番权衡,他任命老将昂山为统帅。昂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身材魁梧,眼神中透着威严。接到任命后,他单膝跪地,郑重说道:“陛下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抵御外敌。”昂山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他迅速开始调兵遣将,在边境布置防线,将国内最精锐的部队集中起来,期望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指挥能力,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抵御大明共和国军队的进攻。敏东清楚,这场战争关乎缅甸的存亡,必须全力以赴,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8月15日清晨,阳光透过光明宫的琉璃窗洒在我的办公桌上,光影斑驳。我站在窗前,目光朝着王浩率领步兵126团踏上征程的方向远眺,心中满是对此次行动的期许。此次出征,部队并未携带大炮,主要装备是冲锋步枪和手榴弹。之所以选择步兵团作为单一进攻的作战力量,是为了进一步检测不断强化升级的我军战斗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以步兵为主的作战方式,更能考验士兵们的战斗素养、协同配合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而且,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库存超量的物资,优化物资储备结构,使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更加合理高效。

部队踏入缅甸境内,目标明确地直指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这里是橡胶资源的重要产区,也是此次军事行动的关键战略目标。密支那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缅军在边境早早设下防线。士兵们手持冷兵器,长矛、大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恐惧与不甘。他们清楚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大明共和国军队手持冲锋步枪,火力强大,而自己却只能依靠原始的冷兵器。但为了保卫家园,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有的士兵紧握着长矛,手心里满是汗水,但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等待着敌人的到来;有的士兵在阵地上来回踱步,检查着防御工事,心中默默为自己和战友们打气。

随着一声令下,大明共和国军队稳步向前推进。士兵们步伐整齐,眼神坚定,向着缅军防线逼近。当接近缅军防线时,冲锋步枪的枪声率先打破了边境长久以来的宁静,那清脆的枪声如同爆豆般响起。紧接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就在此时,激昂的军号声划破长空,“滴滴答答,滴滴答答” ,悠长而有力的号声穿透战场的嘈杂,传达着进攻与配合的指令 。这声音是士兵们的行动指南,指引着各小队的进攻节奏,协调着彼此的行动。听到号声,前排的士兵加快了脚步,后排的士兵则迅速调整射击角度,火力压制更加紧密。

缅军虽奋力抵抗,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手中的冷兵器,试图冲向大明军队,但在大明共和国军队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渐渐陷入了困境。有的缅军士兵刚冲出战壕,就被密集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之中;有的士兵躲在防御工事后面,被手榴弹的爆炸震得头晕目眩。战场上一片混乱,惨叫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一场激烈的大战就此全面爆发。王浩在战场上冷静指挥,通过信号旗和通讯兵传达着命令,配合着军号声,不断调整着部队的进攻节奏。王浩深知,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和意志的比拼,必须带领士兵们取得胜利,为国家的战略布局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获取橡胶资源打开关键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大明共和国突破发展困境,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第174章 南下的战前动员与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