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方舟反应堆的研究,量子隧穿放大

霍华德·斯塔克集成了多种手段,放大了量子隧穿效应,使得粒子能够更容易的穿过库伦势垒,达成核聚变。

例如使用μ子催化聚变,又比如使用超强激光场在瞬间减小势垒宽度。

这些都是挺黑的科技。

但最黑的一个,且最重要,听上去最离谱的,是老斯塔克研究出了利用金属晶格缩小势垒的技术。

通过化学方法将氢原子填充到金属晶格当中,助于氢原子接近至核反应所需的距离,降低氢原子之间的反应屏障,极大程度的放大了氢及其同位素的量子隧穿效应,放大到可以轻易的在常温下产生冷核剧变,且极为安全。

老斯塔克研究了很多金属材料,甚至振金都拿来研究过,最后得出结论,钯金属的金属晶格是最合适的。

这本身也是一种极为优异的储氢材料。

这也解答了清水的一个疑惑。

那就是为何方舟反应堆的功率高的离谱,却续航如此之短。

因为这东西的冷核聚变是通过填充在钯金属中的氢原子极其同位素发生的,氢原子的数量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当然,老斯塔克也为此提出了解决方案,推测出了一种钯的同位素的存在,只是受限于时代,将其留给了后人来制造。

托尼·斯塔克则在此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不少东西,不仅将这个钯的同位素制造出来,还成功的将反应堆小型化。

只是原理理解归理解,清水无法做到将氢原子按照正确的方式填充进钯金属的金属晶格当中。

不管是最简单的高温高压处理,还是电化学填充,他都试过。

可以将氢原子少量的填充进去,但在单个晶胞中,氢原子的密度并不高,完全无法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收获。

托尼·斯塔克的一句点拨,让伊万增加了能量输出系统的转速,打造出了一套极为高效的小型能量转化系统。

这作为方舟反应堆的配套技术,清水可以直接搬到自己的战甲和傀儡上面,减少对查克拉的消耗,并增幅攻击,提高飞行速度,大大增强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威特欧斯,把这些东西收起来,放回原处,封存十七号钯氢结合方案。”

清水有些疲惫的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