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杨国祥与金骥

二娘看有人问价了就回答:“因为成品就这一把,现在,我家掌柜的因为刚开始制作,就还没有定价是多少,你能出多少钱啊,我看价格可观就卖给你……”

“这一把卖给我行吗,我可以掏三十个金币?”那人觉得,三十个金币也很高了。

还没有等到二娘说话,另一人抢着说:“我出四十个金币,卖给我吧!”

吉他是大德国宫廷歌唱团的标配,其他的草台班子都没有,也没有人从海外买人,别看这个吉他是本土产的,可就这一把啊,这就看出了吉他的稀缺性了。

他本想喊五十金币的,可一下子就比第一人的喊价高的太多了,显然不合适,就喊了个四十金币。在袁康的二娘看来,也是可以卖给他的。

但这些人里有许多商贾,不免有财大气粗的,区区几十个金币不算什么,他们都想要。

他们把吉他的价钱一路往高了喊,袁康的娘亲和二娘看吉他这么抢手,还是特别值钱的。看又有人加入到了喊价的行列,七十金币,八十金币的不断抬价,两人禁不住都笑歪了嘴巴。

这人几经竞价,最后是两个口袋里都有一百个金币的人互相争了起来。

一个是小有积蓄的本地商人,一个是北国来基地上货的商人。

两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百个金币,想和人借钱或者要钱,面前都是生面孔,又怕自己走了去筹钱,吉他就被别人买走了,就都守着袁康的二娘,央求她卖给自己。

两人争的面红耳赤的时候,忽然,本地人看到了一个亲属在人群里看热闹,就开口和他借钱。

亲属的口袋里就一个金币,就借给了他。

就因为这一个金币,和口袋里的合在一起就是一百零一个金币了,北国商人的一百个金币就落了下风,吉他卖了一百零一个金币归了本地人。

那个北国人抢着买吉他失败了以后,他气不忿,找到了袁康的父亲预定。

他和袁康的父亲好说歹说带央求,在三天后就花一百金币买了个新的。

他是有头脑的,买来了高价的吉他也不是自己用。他带着这个稀罕物回国以后,把吉他贡献给了北国皇帝的大太子,太子又给了十五岁的儿子〔皇孙〕了。

后来,吉他产出的多了,就定价八十金币一把,就这,还要排队预定。

吉他作坊的订单,要排到半年以后去了。

北国也是流行歌曲的重灾区,那些当官的子弟和有钱人都喜欢听歌,经常组团来大德国京城听演唱会,时间长了后也学着会唱歌了。

他们的京城也有几个草台班子,也是受大众追捧的。他们都观摩过大德国的歌唱团唱歌,对于大德国的歌手抱着吉他唱歌,也只是羡慕的份儿,因为没有人想仿制吉他。

主要是这些人不能近距离的接触到吉他,更不能看清吉他的构造。

吉他的外部大体可以仿制,可高碳钢的琴弦就没法制作了,甚至,都想不起要去求助基地负责人花钱制作,许多人对着吉他望之兴叹。

那个皇帝的皇孙,也用客商的身份来过大德国,也羡慕那些抱着吉他唱歌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