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冲满怀信心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不管眼下的些许投资能否在短时间内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只要这些投资能给他初步建成一个培养科研人才的良好机制,就完全值得这些投入了。
他知道,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相对而言,至少目前他在民国时空,并不会有资金方面的困扰,所以他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从人才培育开始,一步步地打牢事业的根基。
更何况,到时他完全可以把民国时空的医学研究成果搬运到现代时空进行转化,这必然也是一门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虽说在现代时空,无数种中医药已被众多的科研工作者们研究过,但多数是对单一材料的某种成分进行研究,对复合配方材料的细致研究的情况是较少出现的。而国内这样的研究即便有,也多数流于表面,几乎很少涉及分子水平。
出现这种情况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在周冲看来核心原因有二。
其一是在现代时空,掌握精深中医经验技术的老中医基数实在是太少。他们或许会象前人那般勤于学习、研究某些病症的对应药方,但受限于人手、知识结构、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他们几乎没有可能把某个药方对某个病症起治疗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研究透彻。
其二就是资金因素。决定发起这类课题或项目,尤其是基础医学范畴项目的发起者,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某位兼具生物化学知识和精深中医知识、药理学研究知识的跨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本来就极为稀有。他还得有能力获得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研究课题或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是以千万为单位起步的。
要获取这样量级资金的支持,对于一个没有雄厚背景的学者型人才,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有雄厚背景的人物,又似乎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性很强的学者型人才。
说起来要达成这两个条件的学者在华国境内似乎并不是没有,但现实很残酷,在周冲的认知里,在他参加工作这些年里,国内好像仅有少数几例这样的课题出现。而最后的研究结果似乎也并不理想。
短视、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仅充斥在社会上,还波及到了学术圈内的氛围。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