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允行事张狂,苏学会之事已触犯朝廷底线,不严惩不足以正朝纲。
只是高太后有她的考量,我们不可硬来。”
吕大防急切道:“文潞公!苏允背后有许多支持他变革的大臣,这对我们不利。
若不趁着此次机会严惩他,等他日后再度得势,我们这些反对他变革理念的人怕是会被他一一清算。
而且苏允和民间一些商贾勾结,他的均田之法一旦推行,对我们世家大族的利益冲击巨大啊。”
文彦博缓缓踱步:“吕相公所言极是,但如今之计,需从长计议。
我们需拿出更有说服力的理由,让高太后明白严惩苏允的必要性。
再者,我们要团结朝中支持我们的大臣,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届时太后自然明白朝中忠臣的想法,那苏允也就难以摆脱惩戒了。”
吕大防眼睛一亮,思索道:“文潞公说得有理。我们可以收集苏允及其苏学会更多的过错证据。
尤其是他与商贾勾结、私自敛财之事,一旦坐实这些罪行,高太后也难以袒护他。”
文彦博点头称许:“此计可行。但收集证据之事需秘密进行,不可让苏允及其党羽察觉,否则打草惊蛇,反倒前功尽弃。”
吕大防赶忙应道:“文潞公放心,我会安排心腹之人去秘密调查。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民间的力量。
如今苏学会之事闹得民议纷纷,我们可以派人在民间宣扬苏允的过错,让百姓明白其中曲折,也让娘娘明白人心向背。”
文彦博微微皱眉:“利用民间力量虽可行,但要把握好尺度,不可引发民乱。
我们的目的是让高太后认识到苏允行为危害之处,做出正确的处罚决定。”
吕大防连连称是:“是是是,文潞公考虑周全。我定会谨慎行事。还有朝中其他大臣,我们也需去拉拢,尤其是那些中立派。
他们的立场极为关键,若能争取过来,我们便更有胜算。”
文彦博长叹一声:“拉拢大臣之事还需你多费心思。
我虽为四朝元老,但如今精力有限,很多具体事务难以亲力亲为。
你在朝中人脉广泛,此事就交给你去办。
待证据收集齐全,舆论造势妥当,朝中大臣团结一心之时,我们再一同面见高太后,力陈苏允之罪,料想高太后也难以拒绝。”
吕大防抱拳行礼:“文潞公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
为了朝廷的纲纪,为了程学的发展,更为了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我定不负所托。”
吕大防回去之后,立马安排心腹调查。
深夜之时,心腹匆匆归来,与吕大防报告了一个重大消息:苏学会的骨干人员全都消失不见了!
吕大防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他先是在公廨内来回踱步,大脑飞速运转,思索这背后可能隐藏的阴谋。
朝廷查禁苏学会,苏学会的人惧怕不已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派出心腹去查询此事,却发现苏学会骨干全都消失!
要做到这个可不简单!
一般的学会是绝难以做到这么严密的,除非是……苏学会比他们预计的组织严密度还要更高!
若是这样的话,苏学会可能要造反!
吕大防被自己这个猜测给吓出了一身冷汗。
他深知,若苏学会真的意图造反,那将是一场席卷朝廷的风暴,后果不堪设想。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将此事告知众人。
众人听闻后,也是一脸惊恐,一时间公廨内议论纷纷。
“这苏学会难道是不甘心被解散,要孤注一掷了?”
一位幕僚忧虑地说道。
另一位幕僚则分析道:“如今苏学会骨干消失,或许是苏允暗中指使,想要在暗处积蓄力量,给我们来个措手不及。”
吕大防脸色阴沉,他决定先稳住局面。
“此事务必严守秘密,不可让风声走漏,以免引起朝廷和民间的恐慌。”
随后,他让心腹幕僚密切留意京城的各处动静,尤其是与苏允有往来的官员府邸和城中商贾之处,看看能否找到苏学会骨干的踪迹。
与此同时,吕大防又写了一封密信,快马加鞭送往文彦博处。
在信中,他详细描述了苏学会骨干消失的情况,并表达了自己对苏学会造反的担忧。
他希望文彦博能和他一起商议对策,共同应对这场潜在的危机。
文彦博收到密信后,却是喜上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