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部门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夺取兵部的权力,后来直接压过兵部,成为独掌兵权的存在。
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经佐邦治;
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揭帖升揀、废置兵籍,遣使给降调发更戍兵符;
内侍省官及武选官将领、路分都监、缘边都巡检使以上除授。
在五代时期,枢密院的权力空前膨胀,其主政人员几乎为当时之天官,兵部直接被其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到了宋朝,宋朝有意瓜分兵权,所以在初期,枢密院依旧非常强势,一般能和中书对掌文武二柄,为朝廷政权的两大支柱。
甚至有战事发生时,皇帝独与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
因此在宋朝初年,枢密院地位犹在中书之上。
嗯,枢密使甚至可以参与朝廷一些非军事类政事的决策之中,就说神不神奇。
而如今虽然枢密院的权力被兵部分走部分,但枢密使依然是朝廷宰执之一,而且排名是仅次于首相次相,通常是位列第三,比参知政事还要高一些。
对于这样的一个部门,别说他一个经略使,就是章惇这个参知政事,想要去与之理论,也未必就能够占得上风!至于兵部现在看起来是势弱,但再势弱也不是他一个地方上的经略使能够招惹的,翰林学士虽然清贵,但你要真打着这名分过去,人家也不会搭理你。
而历来强势的三衙更是招惹不得。
宋朝初年,每与外敌作战时,皇帝必定格外重视枢密院,其地位自然超过了中书。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官进入,枢密院的专业素养越来越低,在皇帝的心目中,重要性自然越来越弱。
尤其是澶渊之盟后,文官开始掌握枢密院的支配权,其专业素养更是差到极致,这也变相导致了枢密院开始在与中书的对抗中处于弱势。
于是三衙便开始冒头了。
三衙与枢密院不同,枢密院已经渐渐变成了更加偏向文职类的部分,而三衙是更加纯粹的军事部门,大家自然知道,军事类的部门历来强势。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皇帝亲兵卫队扩展为统领全国军旅的“国家正规军”,是直接掌握地方部队的绝对实权部门。
呵呵,跟这样的部门去要钱,能够要到才是咄咄怪事呢。
而最后一个中基层军官,他们便好惹么?
其实也不好惹,或者说更不好惹。
别的部门得罪了最多是钱要不到手,但中低层军官可不同,宋朝的军队嚣张跋扈惯了,真要惹恼了他们,他们是真的会兵变的!
苏允摇了摇头,果然,宋朝军队的问题早就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