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阮地工业(二)

以前是没人舍得把猪皮熬成明胶的,都得保留水分做成猪皮冻,也是一盘菜不是?只有阮地舍得这么熬,各行各业,但凡是亲肤入口的东西,都能加明胶。

明胶和琼脂,这两样东西回程的时候可以带上一些,估计是好出手的。

成都府做的面霜也多,四川是用不到的,也是往外头卖,这一年因着阮地面霜便宜的缘故,受了不少打击,原来出处是明胶和琼脂。

乳化是什么,虽然她不太明白,但做面霜的作坊应当知道。

说是面霜,其实就是羊油猪油,再加一些药材或香料,凝固之后就能涂抹,在干燥的地方几乎可以算是必需品了,否则风吹日晒,面皮要开裂,别小看里头的利润,能让成都府这个不需要面霜的地方都建作坊,可见其中市场广阔。

“往外卖?”那姑娘眨眨眼,“还是我们自己消化得多,我和兄长就日日都要用,用了以后面皮就润得多。”

月姐失笑:“还是你们有钱。”

川内也就官宦人家的女眷用得起,别说男人了,普通人家的女人也舍不得。

青州自然是不缺鱼皮的,兽骨大概是少一些,但靠海吃海,除了出船做生意的,大多还是出海打渔,打来的小鱼就近卖给各种厂子,鱼皮鱼骨鱼肉都不会浪费,如今晒鱼干的渔民都少了,毕竟鱼干也卖不出什么钱,还不如卖给厂子和一些小贩。

不过阮地男女爱俏是公认的,很舍得在打扮自己这件事上花钱,甚至刚来的时候,月姐都认为阮地的年轻人都没有羞耻心,尤其夏天的时候,露胳膊腿很常见,以前这叫衣不蔽体,看着让人同情。

就说此时和她说话的姑娘,这才初春,她就换下了厚棉袄,穿上了薄袄,这袄子不像以前,就一个朴素的颜色,而是一件青色薄袄,两个口袋上用上了贝壳做的扣子,在阳光下五彩斑斓,袖口还绣了花,虽然这绣花在月姐看来十分粗糙,但怎么说也是绣花,是要花钱买针线的。

月姐虽然不是苦出身,但很清楚,对穷人来说织布都是一门手艺,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织布机,看似人人都会针线,但其实大多是不会的,哪有那么钱来买针线?衣裳破了,无非是找别家借一根针,买点麻线,缝补出来的针脚几乎没眼看。

要是哪家的女儿做得一手好女红,不用想,一定是富裕人家的姑娘。

就是走线都走不好,怎么可能会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