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视线越过前三重天,来到第四重天的时候,景象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四重天的地面位于半径长达 12 公里之处,其地壳的厚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1400 米之巨!这一层的地貌特征竟与第一重天如出一辙——整整 80%的区域都被波光粼粼的湖泊和一望无际的海洋所覆盖。这里的海平面与地心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 12 公里,而重力却仅仅只有大约 0.42G,给人一种轻盈飘逸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第四重天的海洋最大深度可达 400 米,而天空的高度则同样是 500 米。不过,尽管三重天和四重天近在咫尺,但它们却是完全相互隔绝的存在。若想穿越两者之间的界限,唯有通过那神秘莫测的通天柱通道方可实现。一旦这条通道被封闭起来,那么三重天和四重天便会瞬间变成两个截然不同、毫无交集的独立世界。
在神秘而奇幻的世界里,第五重天展现出其独特的风貌和特性。这一重天地面的厚度同样达到了惊人的 100 米,坚实而稳固地承载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地面与地心的距离恰到好处,半径为 12.6 公里,所产生的重力大约为 0.38G,这种重力强度恰好与遥远的火星旗鼓相当。
走进第五重天,人们会发现这里的地形结构与第二重天颇为相似。广袤无垠的平原占据了大部分区域,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延绵不绝。微风轻拂,青草如浪般起伏摇曳,散发出清新宜人的气息。偶尔可以看到一些低矮的山丘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自然的韵味。抬头仰望天空,高度依然是 500 米。
而相邻的第六重天,则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这一重天地面的厚度依旧保持在 100 米,但地面与地心的半径增加到了 13.2 公里。相应地,重力也略微减轻至约 0.35G。有趣的是,它的结构与第三重天颇为相近。
在这里,天空的高度更是令人惊叹,高达 4200 米!而在这片辽阔的天地之间,耸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高山,其高度足有 2000 米。山峰直插云霄,云雾缭绕其间,仿佛连接着天地之间的通道。
第四重天、第五重天以及第六重天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所谓的“火星三重天”。它们各具特色,却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奇妙的整体。其整体结构跟地球三重天类似,只是面积大了许多,主要居住区第五重天的面积达到了将近两千平方公里,但相应的重力也低了许多,这三重天构建的是火星生物圈。
第七、八、九重天合成了月球三重天,也是跟地球三重天类似的结构。第七重天的地面为地心半径18.8公里,地面厚度为1400米,大部分是水域,海洋最大深度400米,海面重力约为0.17G,天空高度500米;
第八重天为地心半径19.4公里,重力约为0.16G,天空高度500米;大约跟月球相当,面积则大约是四千七百平方公里。
第九重天为地心半径20公里,重力约为0.15G,天空高度6500米,最高的山有3000米,穹顶厚度为3500米。这三重天用来构建月球的生物圈。
实际上,九重天圣地有第十重天——那便是位于星球表面之外的天外天,其实就是广袤无垠的太空世界。这九重天圣地最外层表面半径高达 30 公里,表面所受重力仅为 0.67 米每平方秒,连地球重力的十四分之一都不到。由于星球自身质量较小,导致其逃逸速度极低,大概仅有 188 米每秒左右,也就是大约677公里每小时。而九重天圣地赤道的自转线速度已然高达 21 米每秒。基于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在此处修建电磁抛射轨道,那么飞行器的起飞将会变得轻而易举。
九重天圣地被巧妙地安放在了日地拉格朗日点 L1 之上,与地球相距约 为150 万公里之遥。它的自转轴与黄道面呈现出完美的 90 度夹角,如此一来,九重天圣地的南半球便始终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之下,而北半球则永远背对着太阳。就在众人对这个神奇之地充满好奇和向往之时,睿点国那位以倡导环保而闻名遐迩的少女格雷獭·通贝里突然站出来发声,表示九重天圣地的存在可能会阻挡太阳光线射向地球,从而致使地球温度下降,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保问题。她的言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各界人士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